圆梦陇南——陇南市脱贫攻坚纪实散文集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从“9”到“0”,陇南合力攻坚,攻城拔寨。为真实再现聚力攻坚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287万陇南儿女的磅礴力量,向着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全市优秀作家对全市在脱贫攻坚中砥砺奋进的践行者做以详细采访,记录下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书写出建设小康的精彩故事,不仅是为了记住来时的荆棘路,更是为了走好今后的振兴路。苦瘠不再,新程已启。这份答卷,既是写给今天,更是写给未来。
第1期
贴心扶贫事 细绣幸福花
——记西和县洛浴镇鲁冉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王鹏
农历六月初六。大暑刚过,中伏天。直白干烈的阳光普照着大地。
气温达到一年当中的顶峰。自然界的繁盛也达到顶峰。山间各色的花盛放到烂漫无边,田野里的草木庄稼绿意铺陈极尽葱茏。这样的时节,所有的生命呈现着最饱满的部分,一年的光阴拉成了满弓,就像一个人的盛年。山野里,该盛放的都已盛放,该收割的都已收割,打碾了的籽粒在晒场上经受阳光照晒,用金黄或者黝黑的体色报告着今年的好收成。
去往鲁冉村的路,蛇形蜿蜒,绿荫盖地,路在山间来来回回盘绕,缠着山往深处延伸,山间林地越来越密,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我们似乎走进了天然的空调房,空气越来越潮湿清凉。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山窝窝里的村庄被一片林场包裹在中间,路边的路牌标注着村名——鲁冉村。林场的名字叫香山林场,它是县域内最大的一个天然林保护林带。这里海拔高,早晚温差特别大,全年平均气温低。用王鹏的话说,即使在夏天,这里也长不出一颗成熟的西红柿。整个村子找不着几棵果树,很多种植产业没法搞。鲁冉村贫困量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落后。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还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另外,鲁冉村人口多,耕地少。山地多,川坝地少。村子太大,村民居住分散。贫困人口数量抵得上别的村庄总人口数。山地周围,靠近林子,野猪等野生动物自由出没,这些动物们,仗着自己被保护的特权,经常肆无忌惮地在庄稼地里横行糟蹋。动物得到了保护,可是被动物损毁了的庄稼,谁来保护?村民们苦不堪言,种庄稼不光靠天吃饭,还得时时刻刻与动物们斗智斗勇。他们给庄稼地里装上五颜六色的假人,假人身穿破衣,手持彩带,随风飞舞,或者在木棍上绑上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道具,塑料瓶、铁皮、破盆子……借助风的力量,惊吓那些要进入庄稼地的动物,田块间变得“花花绿绿五彩缤纷”,村民们要获想得一点收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在村委会大院的阳光下,见到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鹏和村支部书记冉广金。王鹏身穿运动衣运动鞋,拉链还拉得严严实实。冉广金身穿厚实的深蓝色劳动制服,布底鞋。他们的穿着足以说明这里的气候条件。我想像着此刻身处省城兰州的人,会是怎样的衣着打扮,我们的采访就此开始了。
初到,失眠的第一夜
2018年11月,王鹏由所在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选派到西和县洛峪镇鲁冉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11月20日,王鹏一大早从兰州出发,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深山,来到鲁冉村时,已天近黄昏,深秋季节,细雨绵绵,空气潮湿,山间浓雾弥漫,光线昏沉阴暗。在鲁冉村委会的小二楼安顿下来,从这一刻开始,他就把自己当做村子里的一员了。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四处看了看,村子里的人用陌生诧异的眼神看着他,很快,“村里新来了个帮扶干部”的消息传开了。吃过简单的晚饭,王鹏决定早点休息,以迎接次日要开展的全新工作。
躺下来的那一刻,林子里的蝉声从四面八方漫过来,噪耳蝉鸣却恰恰放大了村庄黄昏的寂静。无边的寂静,单调的蝉鸣,将它包裹在群山深处,浓重的夜色反而让王鹏的眼睛越睁越大,好不容易静下来的思绪又烦乱起来。他的脑海里开始滚动回放着那些画面和声音。
——2018年8月,我的母亲突发脑梗。住院救治后当时正在接受康复治疗,需要人照顾,父亲也年事已高,妻子工作十分繁忙,孩子在上学,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由谁打理?
——2018年10月,单位领导找我谈话:“王鹏,单位决定选派你去西和县洛浴镇鲁冉村参加脱贫攻坚工作。”我一时愣住,语塞。“脱贫攻坚是总书记亲自挂帅的大事呀,咱们单位要派出精兵强将上一线,你肯定能干好,组织支持你。”我咬咬牙说:“好,我去。”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这样特殊时期抽身离开家。我这个当儿子、当丈夫、当爸爸的人愧疚难当,但最终鼓起勇气向家人开口说出了组织和自己的决定:去驻村。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家人都支持我。这让我的心情稍稍有些宽慰。
——出发前,爸妈再三嘱咐我,到村里之后,首先要拿掉在省城兰州办公室里的那一套工作习惯,要沉下心,走进农户,和群众打成一片,喝着他们的茶,和他们聊天,了解情况,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想法,这样才能展开工作。还有,记住老规矩,到村子里去,一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一夜,村委会的小二楼上,王鹏前所未有地思维清晰,无法入睡。
一夜无眠啊?我问。
对,思绪烦乱,一夜无眠,真的一夜无眠。
关于鲁冉村的情况,王鹏熟记在心,他随口就说出的一组数据,让我对鲁冉村的贫困程度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鲁冉村,位于洛峪镇以西8公里处,平均海拔1750米,年平均气温8℃,年无霜期180天。
耕地面积1625亩,其中川坝地398亩,山地1227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1.1亩。
全村常住人口299户1426人,2013年建档立卡时,贫困人口180户897人,贫困发生率为62.90%。
五保人员3户3人,低保人员39户146人。共有党员19人(其中女党员3人)。
主要经济来源:劳务输转、高山油菜种植、马铃薯种植、中药材和养殖等为主。
2014年至2019年,全村累计脱贫175户897人。
目前,剩余贫困人口5户2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7%。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说出这些数据的时候,王鹏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无奈,面对鲁冉村的村情和贫困面貌,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工作,驻村帮扶的有限日子里,该怎么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致富路子?
扎根,苦干的700天
一切从头开始。
陌生的工作、陌生的生活环境。王鹏从此换上了一身运动休闲装备。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为确保获得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王鹏和村干部一起走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走进18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门,记下他们的特殊情况,摸清他们的思想动向。王鹏给自己定下了“三勤”工作方式。勤于学习,增进沟通;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勤于总结,积累经验。他一天到晚,脚不停地在家家户户来回跑,嘴里不停地询问请教,手上不停地记录总结,眼睛不停地观察,耳朵在听各种声音。在村子里,王鹏让自己眼耳手脑脚并用,每次回到村委会的宿舍,虽满身大汗却收获满满。一天一天过去,他早已适应了这种奔忙的生活。虽然工作充实而有成就感,但调研中王鹏发现了村子里的弊病,鲁冉村富民产业发展缓慢,没有主导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新成立的合作社由于资金匮乏,无法正常运转,整个村庄内部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村庄的产业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就是说,老百姓自身积极主动脱贫致富的内在力量没有激发出来,内在的发展动力不足,就像一架机器,发动机没有更好地运行,只凭借外力拉动,不是长久之计。王鹏在进一步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带领乡亲们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他觉得这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我和村两委会商议后决定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规划容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我和工作队队员、驻村干部、村两委会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但响应者很少。有人说没钱,有人说没技术,还有人说鬼知道能不能挣上钱。大家起初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先看别人咋弄。我寻思着得在村里找个典型做榜样,让村民们看着样子干起来。于是我们发挥村里共产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在各户中推广特色种植。”
王鹏到处跑,请教省农科院专家,当听到村里有农户打算养殖羊肚菌的愿望,王鹏千方百计托人打问到我国著名羊肚菌养殖专家、四川省农科院甘炳成所长,咨询有关养殖事宜;还拜访县上的养蜂能手,邀请到了农业专家到鲁冉村,给村民举办起技能培训班,群众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心里有了底,开始尝试发展一些特色产业。几位党员率先带头干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村子里的特色产业慢慢发展起来了。以前单一的小麦种植模式被打破。因地制宜,高山油菜、花椒、核桃、马铃薯、中药材、园林管护等这些特色经济作物全面发展起来了。另外,村子里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的中蜂养殖共达到136箱。这些能带动经济的产业,短时间内能见效,村民们能看到好处,村子里一部分闲置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之前悠闲松散的村庄像忽然上紧了发条,迈出了急匆忙的脚步。路边闲聊生是非的人少了,群众忙起来了,他们尝到了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甜头,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
2016、2017、2018,连续三年,鲁冉村未能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村党支部又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王鹏以培养能力,激发活力为重点,培养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并针对鲁冉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带头上党课,主动找村支部书记谈心,找班子成员问诊。从抓制度、抓队伍、抓阵地建设入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党务公开,村里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被动落后的局面扭转了,一切有了良好的开端。2019年,鲁冉村摘下了软弱涣散党支部的帽子,还实现了整村脱贫。
在王鹏所帮扶的贫困户里,最特殊的一户,是脱贫又返贫的一户人家。他家经历过疾病折磨,遭受过致命打击,也是村庄里最受人同情和怜惜的人。他是贫困户鲁张社,他们的家庭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鲁张社家有3个孩子,都在上学。他勤快又本分,原本早在2017年已脱贫,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他60多岁的母亲查出身患癌症,这个家庭从此就塌了天。母亲去世后,鲁张社在一次骑电动车赶路的途中,摔断了腿,他在家治疗休养的日子里,家里基本没有收入。后来治好了腿,刚准备去外面打工赚钱,又在干活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膊。胳膊恢复好了,但是从此他再也不能干重活了。鲁张社一再受伤让这个家庭在一次次天灾人祸的打击下,又返贫,只能享受兜底保障政策了。2018年,考虑到他家里没有主要劳动力,王鹏给鲁张社家争取了一些蜜蜂,让他养殖。鲁冉村四周植被好,各种花开得繁茂,养蜂条件好。等蜂蜜产下来,王鹏借助自己的朋友圈,向兰州等各地的亲朋好友广而告之,“我的扶贫户家产的蜂蜜,来自西和大山深处的甜蜜饮品,绝对优质的保健品……”
鲁张社家的60多斤蜂蜜全部被王鹏销出去,他家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鲁张社继续养着蜜蜂。鲁张社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王鹏觉得很有成就感,他思谋着让这样一个带头人,带动养蜂产业,也是村庄产业发展的一条好路子。“等今年蜂蜜产下来,我开车上兰州的话,就顺便给拉上去兜售,这样还可以为他省下一些运费”。
不光是蜂蜜,王鹏汽车的后备箱里像个杂货摊,村子里的特色产品都被他拉到兰州兜售。他在朋友圈时不时叫卖着鲁冉村的纯天然花椒,菜籽油,蜂蜜,核桃……大山深处的特色产品通过他走向大城市。为了村子里的百姓,他又多了一样货郎的本领。
他这个城里人,在兰州的家里,从来没有这样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在鲁冉村,他这个“家长”,为了村子里的大事小事,他像一个当家的掌柜,学会了“斤斤计较”和“算账”,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他把自己的内心沉到了群众的生活一线,为这一方百姓算着经济账,盘算着如何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自己却在村委会的小二楼上,学会了农村生活的全部,他学习做饭,疫情期间还学会了蒸馒头。我说,其实,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淳朴,你偶尔可以吃群众家里的家常饭的。坐在一旁的冉广金说,他是个“怪人”,他只给群众帮忙办好事,从来不许自己沾群众的一点光。王鹏摆摆手说,这个绝对不行,我爸妈给我叮咛过的,而且我们有纪律。在场的人员都被他的可爱惹得大笑起来,他可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有了鲁张社成功增收的先例,村民们都纷纷效仿,以此为榜样。村庄的产业发展有了起色,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渐渐有了新变化。经营性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面貌如何改善?那些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等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钱不好办事啊,王鹏的难题又来了。
资金,用在刀刃上的钢
2019年3月份开始,市、县关于“拆危治乱”的安排来了。
“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助推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进拆危治乱攻坚行动。”
鲁冉村的拆危治乱工作量大面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得从零开始。群众的一砖一瓦,只要动,就得需要钱。西和有一句方言,“干指头难蘸盐”,意思是没有一定的凭借,啥事也办不了啊。王鹏面对村庄的现状,绞尽脑汁想办法争取资金,一方面向自己的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向一些企业和个人呼吁,争取一些捐助。所有的努力最终有了结果,厅里先后拨付90万元的项目资金,工作队还争取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助资金10万元。这些资金来之不易,好钢一定要用到刀刃上。王鹏仔细谋划着。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多年来在单位搞宣传工作的特长,从村社干部、历年享受过危房改造政策的户入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号召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一部分人先带头进行危旧房拆除,逐步推进。从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等四类重点人员家庭开展,进而延伸至一般户,形成了重点人群带头、一般家庭响应的强大合力。针对年老多病无劳动能力的群众,组织村社干部、左邻右舍帮助搬迁,让群众看到了组织的决心和关怀,也对拆危除乱有了信心。
拆危治乱工作阻力是前所未有的。村子里的人对于老宅和旧宅基乡土的根深蒂固的依赖,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意识,要想让村庄的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开展工作就要“伤筋动骨”,拆危治乱这一项工作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冉吞吞这一家是其中最为特殊的分子。在这个三口之家里,冉吞吞63岁,妻子王引儿54岁,他们家不种地,一年四季让地荒着,他们的儿子冉长大已到30岁,没有女孩愿意嫁到他们家,还是个光棍汉。村民们都心知肚明,说冉长大不种粮食荒着地,领着低保吸着“黑兰州”。钱只要拿到手,就跑到镇子上吃喝消费,钱花光了才回到村子里。2017年,村子里搞工程建修,他参与干活三个月,工钱结了6000多。冉广金建议他用这些钱买些粮食,购置点生活必需品。冉长大鼻子哼哼几声,说,要你管呢?然后就“失踪”6天,去城里住大宾馆,吃香喝辣,钱花光了,人回来了。这一次,他们家的房子需要维修,王鹏带领工作队入户协商,冉吞吞趁机提出了各种要求,他歪着脑袋,拍着桌子说,我家房子上的瓦,要么全拆全补新的,要么,房上的瓦片一个都不许动,谁敢动试试?之前他们家已经享受了危房改造项目,拿到了四万元建起了40平方的主房,这一次,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瞅着这个机会再跟村上掰一次手劲。“他态度蛮横不讲理,我也不怕麻烦,毕竟像他这样的钉子户不多。我连续十多次到他们家去,讲政策,做工作。最后,我干脆请冉吞吞到我的住处,我们边喝茶边聊天,我听取他的意见想法,也消除了他内心的顾虑,最终逐步打通冉吞吞的心理关。”冉吞吞家的危房改造的问题解决了,村子里的拆危治乱工作就能顺利开展了,还好没有拖整村脱贫的后腿。
村子里要修建污水渠,工程队刚一动工,沟渠边才动了动土,有的村民就来找。
“这是我们家的地界,你看看,那棵大柳树就是我爷爷栽的。”
“沟渠挖开了,我们家的柴草往哪里堆放?”
“我们家门前不能挖,破了风水,谁负责?”
“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水就是这么淌的,碍谁了?”
……
村民们七嘴八舌,纷纷攘攘。有的跟着瞎起哄,有的凑热闹。
王鹏带领工作队,一次又一次走进农户,耐心讲解,疏通他们的消极情绪。“其实老百姓内心很简单,道理给他们讲通了,他们还是很配合的。作为一个驻村帮扶的干部,自己的心要沉下来,你的心沉得越低,掌握的情况就越多。什么叫接地气,就是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自己的心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才能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这些话从王鹏嘴里说出来时,我感觉得到,王鹏本是个急性子,硬是在村里的工作中磨炼了十足的耐力。
一条沟渠建好了,路面整洁干净了,村民们看到了新变化,支持工程建设的人多了,也有人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劳动。不久,一道道沟渠建好了,村庄的脸变干净了,村子里污水乱流的病症得到彻底根治。下一步,王鹏打算再争取一些资金,用于“拆危治乱”后的环境治理,栽村道绿化树,植草,装饰路面,为墙面做上彩绘装饰,绘制宣传画和标语。沿村道和广场村子里做一些花坛,为广场上装上健身器材。到那时,村庄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村民们也有很多新变化。
100万的资金,像用在刀刃上的钢,对于鲁冉村来说,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
脱胎,穷山窝变身大花坛
了解到王鹏70岁的老母亲在两年内得过两次脑梗,做过一次手术,我们想问问具体情况,他摇摇头,只说到,不提这些了,不管多难,家人都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他们希望我不管到哪都要用心干好本职工作。家人对我的支持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我们家被评为2020年甘肃省“最美家庭”。王鹏说,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里的村民现在也拿我当亲人了,每次入户回来,他们把热腾腾的馍馍、包子放在我门口,我的心里暖暖的。68岁的陈根发夫妇,人特别勤劳善良,早上上山到地里干活,找到一些羊肚菌,就想到要把这野味送给我。以前不会喝罐罐茶的王鹏,在鲁冉村也被村民们惯上了罐罐茶瘾,他不光喜欢罐罐茶,更是喜欢和群众坐在一起,围炉煮茶的气氛,喝着茶,和大家一起谈心说事,开心的生活就这样熬制出来了。
全面小康已近在眼前,王鹏在争分夺秒地为村子谋划着。他说,继续努力争取一点资金,让咱们的鲁冉村变得更美。说这话的时候,这个村子就成了他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干扶贫工作,就像是绣花,只要针脚够细,就能在群众的心里绣出幸福的花。”
在西和当地,民间有一些特别手巧的女子,有着让人惊叹的绣花手艺,她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都用彩色的丝线一针一针绣成绝美的图案。那些绣出来的花,是案头的山水,是内心的期盼,是心才和巧手的呈现。王鹏,这个魁梧的男子,把两年来的驻村工作,用“绣花”这样的字眼形容,足以证明他把如发的心思都用在这一方土地上,他把两年生活当中个人经历的所有暗淡和熬煎,所有的艰难和曲折都淡化弱化,只把明快欢喜像花一样展现给我们,忽然让人联想到眼前这座花团锦簇的村庄,一针一线,一朝一夕,那个城里人为村庄构图、描绘、穿针引线,为这里的百姓绣着一片锦绣繁花。
从村委会的会议室出来,门前的大院,变成了村民们宽阔的晒场,五颜六色的晒布上,饱满的籽粒在阳光下展现着成熟的颜色,黝黑的是油菜籽,金黄的是小麦,这满院的粮食,构造的图案,正是我记忆里丰收好年景的构图,以这个颗粒归仓的丰美画面做背景,我提议大家合影留念,照片里,左面的第一书记王鹏,魁梧干练,右边的村支部书记冉广金,憨厚朴实。我们的眼前,是整洁优美的村庄。光滑干净的水泥路边,一排行道树,一排太阳能路灯,一个个花坛,一栋又一栋别墅式小楼,在绿意婆娑里若隐若现。路边的各种花开了,一片芬芳,一路锦绣。我们的脚下,是鲁冉村蕴藏着无限希望的丰饶土地。
鲁冉村,在四面环山的暖窝里,镶嵌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坛。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高 岩 责编:高剑榕 编辑:王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