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圆梦陇南 | 以梦为马,奋蹄疾飞助脱贫

以梦为马,奋蹄疾飞助脱贫

——记杨尧村第一书记郑亚军和他的帮扶队

作者:杜富桂

 

01

郑亚军要去杨尧村驻村工作的那天夜里,父亲对他说:“脱贫攻坚战是党员干部带领当地贫困群众,向贫困发起进攻的一场战争,组织上推选你为第一书记兼帮扶队队长,那是领导和同志们对你的信任,好男儿心里装着小家,更要担得起一个大家,你肩上的担子重啊,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做好。别记挂家里,我和你妈帮你们带娃,我们就是你的靠山啊,是你坚强的后盾。”郑亚军崇拜地望着他的父亲,英雄般地父亲像一座灯塔给他光明给他航向,为他遮风挡雨,用深沉的爱温暖着一家人,用严格的要求塑造着他的子女,孩子们大了,父母老了。父母老了吗?一个老干部老党员的心里装的是家国啊,父亲把他为人民服务的接力棒传到了孩子手里,亚军只能奋力向前奔跑,他的背上落满父母最热烈的目光和期许:“孩子,党和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郑亚军发动车子启程的时候,父亲正在去接他大女儿放学的路上,母亲带了他小女儿去妇幼保健站打防疫针,妻子在离家二十里地的晚霞湖景区上班。驻村工作,意味着家里所有的负担都留给了父母和妻子,他是党的干部啊,舍小家顾大家,他,别无选择。

赵志诚背上被褥前往杨尧村安营扎寨,工作了几十年,迎难而上是赵志诚一贯的工作作风,他这条硬汉子接住了驻村工作的这块硬骨头,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他扛在肩上的千斤顶,他想起了年轻时常说的那句励志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他一万次地问着自己,支点在哪里?杨尧村的几百口子人眼巴巴地盼着帮扶干部给他们送去致富经,铺开脱贫路。

赵永明已经五十开外,他饱读各类书籍,知识面很广,本来是一个老实人,认真严谨是对他工作态度的首肯。他和赵志诚一样在几十年的畜牧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无奈的是近几年他身体状况不太好,患高血压,高血糖,听力也下降了,一年比一年瘦弱,精力大不如前。可是,当组织上决定要他去驻村工作时,他二话没说,收拾简单的生活用品就启程。他对郑亚军和赵志诚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身体不好,但最起码能给你们保障后勤工作,每天两顿饭我来做。”

02

2017年9月,帮扶队初到杨尧村,村委会形同虚设,村民们对他们没有半点热情,村庄显得萧条安静。

村委会的一间房里,三个大男人简单安起了一个家,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三个人睡,就是卧室。一个电磁炉,一只电饭锅,两只碟子三个碗就是他们的灶具。难为赵永明用这样简单的设备为他们炊茶煮饭,同志间的情谊在同床而眠,同锅吃饭的工作中升华成仨兄弟。

由于畜牧兽医工作的特殊性,猪圈、羊圈、鸡舍、牛棚都是畜牧人日常工作的场所,到农村工作和生活,吃苦受累都是小事,条件再怎么艰苦他们都能克服,怎样有成效的工作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份考卷。

九月的杨尧村山山梁梁的野菊花盛开了,轻柔的秋风里玉米叶子沙沙作响,相互询问着玉米棒子成熟的情况,洋芋蔓开始干枯的时候,洋芋就熟好了。秋天,五谷丰登的季节啊,如果贫困这两个字在生活中消失了该多好。

三位驻村帮扶干部见人就打招呼,见门就进去走访,访民情,查村情,做到底子清,心中明。从田间地头到院落炕头,他们很快就成了村里人的熟人,而他们想的是一定要成为村里人的亲人,融入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战胜贫困走向富裕才是帮扶队的理想和目标。

赵志诚和赵永明两位老同志加入到了秋收大战中,掰玉米,挖洋芋一点不输给老农民,这两位老同志家都在农村,考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了干部之后,农忙时节也没有假期和家里人一起参加劳动,他们看到玉米、洋芋、牛、羊、鸡、鸭都是那么亲切。弯腰驼背在田里收庄稼的老人就像自己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母亲。他们把对土地的热爱,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深情全都倾注给了杨尧村。

两位老同志一边劳动着,一边思考着,这些传统农作物产生的经济价值实在是太低了。必须找到一条新的产业路子,必须尽快地让父亲母亲一样的老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让年轻人有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致富思想,这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的心比身体还要累。

郑亚军作为第一书记,他首先要做的是抓党建助脱贫,然而,杨尧村的党建工作搞得相当薄弱,帮扶队进村时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郑亚军协助支部书记杨泽抓党建,建强基层组织。严格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整改,基层党建、班子建设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群众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帮扶队和村“两委”班子决定,一切工作围绕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来展开。

杨尧村曾经叫杨窑村,故名思义,以前住在这儿的先民挖窑为屋,依崖而居,以至于后来家家有窑洞,村落不大,又属同一姓氏,杨窑村由此而得名。

这个由住窑演变出来的村庄承受过来的苦难已成为历史,但说起杨家窑上这几个字,还是不由人就想起山路难行,步步为艰这样的辛酸。

如今的杨尧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155户780人,其主导产业为马铃薯、油菜等,这是村里的基本情况。

帮扶队一家家走访,详细了解各家各户实际情况,找准贫困原因,制定扶贫方案。贫困摆在那里,方案也是纸上谈兵,郑亚军他们铁了心要把方案落到实处,扶真贫,真扶贫是他们的目标和决心。

03

村里的五保户杨入林,村上给修了三间房,房里装上了大衣柜,桌椅都配备齐全了,冬天有帮扶队的同志支炉子,四季的衣服镇上给按时发送,过年时镇上炒好肉臊子直接给送到家里去。杨入林半辈子无儿无女,受苦受穷,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他逢人就说,谁家儿女再好,都没有共产党的干部好。

贫困户杨毛杏,儿子、孙子三个清一色的男子,住着破破烂烂的房子,一个个蓬头垢面的样子,一家人就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生活热情。只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沉。

郑亚军他们看着这样的贫困户,心上真是着火了,他们先找组织落实了21000元的房屋维修款,把房子里里外外进行了修缮,又亲自把房前屋后给拾掇整齐,看着改头换面的房子,杨毛杏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感到惭愧,生活的热情被帮扶队点燃了,他并不是不思进取的懒汉,家里的环境和面貌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帮扶队来了,村里房子和人都变了样子。

郑亚军又给杨毛杏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他负责一片区域的公共卫生,每个月500元的工资,实在不能让这个贫困家庭的生活有大的改观,郑亚军他们又和红星养牛场协商让杨毛杏去牛场打工,每月又有了2000元的收入。如今的杨毛杏有了心劲,鼓起了生活的干劲,一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男子重新找到了自信心,有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畜牧兽医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畜牧专家”赵志诚为牛场传授养牛技术,他从牛的喂食方法、放牧的管理和饮水的管控等方面着手,给牛场带去科学饲养牛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赵志诚希望的是养牛场生产出最好的效益,给企业本身和村里人谋福利。

贫困户杨四合家母亲赵月娃瘫痪在床,一家人的顶梁柱杨四合又发生了车祸腰肌受损,根本干不了重活,女儿上高中却患上了抑郁症。

这样的家庭该怎么帮如何帮,郑亚军和帮扶队犯愁了,按照政策给他们解决了二类低保,每人每月领取350元的生活补助。给其母办理了残疾证,享受了残疾人补助。但是,生活要向往前奔就必须自己努力啊,郑亚军和杨四合倾心交谈,寻找出路,杨四合决定去外面寻找他能胜任的工作挣钱。

杨四合留在家里的一对婆孙实在令人不放心啊,还不到二十岁的孩子患抑郁症终止了学业,谈心、交流、沟通是对其病症的一种干预方法,药物的干预也不能停止。这家人就算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但真正的困难还没有完全解决,这是帮扶队的心结。

贫困户剡录叶还不到五十岁,丈夫却已经去世五年了,她有六个女儿,现在还有三个女儿在上学,最小的女儿才上小学一年级,她还喂养着一岁的外孙子,公公婆婆都已七十多岁归她赡养。家里主要靠大女儿和女婿在外面务工挣钱养家,当帮扶队了解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几个大男人心里都酸酸的,他们把各种惠农政策研究了一遍,让这个贫困家庭享受三类低保,给剡录叶安排公益性岗位,让这个贫困家庭的生活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剡录叶,这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她是一对老人的儿媳,是一个年轻的寡妇,是六个孩子的妈妈,还是一个孩子的奶奶。她除了把村庄里分给她的地段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公益性工作做好之外,也去苹果园打零工,一天能挣五十元。晚上,等她的孩子、孙子都睡着了,她才有空给娃娃们洗衣裳,干家务。

帮扶队争取到农业农村局小家禽养殖项目,给村里63户贫困家庭每家发放了50只鸡,并发放了鸡笼、水槽、食槽,还有两袋饲料以及各类喂养鸡会出现的常见病的药都发放到家。这种贴心帮扶,对于剡录叶这样勤劳的农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思路,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希望,有了奔头,能养五十只,就能养一百只,能养一百只,就能办起一个养鸡场,勤劳致富,唯有勤劳别无他法。

早在2018年,西和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就给杨尧村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畜牧养殖培训班,正是这种送科技、送服务、送真情的一系列帮扶行动让村民们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激发了发展养殖增加收入的热情。小家禽养殖的帮扶行动就是埋在杨尧村致富的种子,只要肯下功夫,小家禽饲养就是一条致富的路子。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帮扶队深入宣传省、市、县精准扶贫精神,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好途径。

杨卫儿种植了10亩花椒,因为管理技术不行,苗木生长缓慢,帮扶队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大桥花椒种植大户马小勇到村上指导花椒树的栽培、修剪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常言道“隔行如隔山”“隔行不取利”,通过讲解培训实际操作,杨卫儿很快掌握了花椒树的栽培和管护,10亩花椒树长势很好,花椒树一般2—3年才会结果,4—5年进入盛果期,树一年年长大,产量会一年比一年高,这10亩椒树的收益将会一年比一年好。

通过党支部引领创办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又是脱贫带贫很好的一个模式,2018年杨尧村鸿荣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有思想肯干事的负责人杨小荣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困惑,驻村工作队带领他到县内其他合作社考察学习取经,他的合作社决定以种植中药材为主要产业,帮扶队发挥农口单位的优势,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山东临沂的合作社购卖金银花苗子,冬花苗子,柴胡苗子,谈价钱,谈售后的附加条件,双方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苗子购买来了,帮扶队的同志们守在地里指导着栽种,株距1.5米,行距2米,为了确保每一棵苗子的成活,每棵苗子浇水量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这些苗子是脱贫致富的希望啊,皇天不负有心人,上百亩的中药材,成活率98%。

在合作社务工的30多位妇女,她们从来没想过在家门前护苗拔草,采花晒花,一天就能轻松挣50元钱,目前合作社栽种的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都已开始销售。郑亚军他们思谋着定制一些精美的包装盒,每个包装盒能装二两蒲公英茶、金银花茶,用美观的包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电商平台的销售,让杨尧村纯天然的保健茶卖出好价钱。一百亩的中药材正在蓬蓬勃勃的生长着,草药的清香在风中摇曳,在花草间劳动的妇女们脸上开着花一样的微笑。

0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只能迎难而上,只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真抓实干。

杨尧村基础设施建设于2018年5月份全面开工,“要得富,先修路”,小巷道才刚动了土,就有村民找麻烦,那谁说隔壁家和他们有仇就不能走一个水路,还有谁说小巷道硬化了就成了公家的了,公家的就是镶个金边边也是公家的,烂泥路才是自己的。郑亚军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讲道理,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把他们心上的疙瘩解开,一要通俗易懂,二要将心比心,三要让他们心服口服。道理讲通了,支持工程建设的人多了,帮扶干部和群众一起抬石头、推车子、扛水泥,他们一心要把村里的大路小路都修好修扎实,把杨尧村的行路难问题彻底解决好。

入村入户的大路修好了,小巷道硬化了,村道树栽上了,路边的格桑花儿开了,大丽花开了,十样锦开了,村里旧貌换新颜,扬眉吐气啦。

都说教育孩子要从娃娃抓起,可是杨尧村没有学校,没有幼儿园,这几年村庄最主要的经济收入都靠壮劳力去城市务工,留守在家里的一般都是老人和孩子,家门前没有学校,老人带着孩子去镇上或者城里上学,一要租房子花钱,二又耽误农时延误耕种,宝贵的土地摞荒了,扎在村庄的根就松动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郑亚军吟出这句诗词的时候,同时想到了总书记发展农村的指南,“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一所幼儿园会让外出务工的大人安心工作,让老人在村庄舒适生活,让孩子们在村里就有学上,在政府、党委、村委班子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底幼儿园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杨尧村文化广场完美落成。

美化村庄环境的计划一样样展开,拆除危房,改造旧房,硬化院落,房前种树,院里种花,这是村“两委”班子和帮扶队实打实的硬任务,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每一次遇到问题,赵志诚出面解决,真可谓是苦口婆心,以德报怨,以理服人,经他说服化解的矛盾数不胜数,郑亚军做为第一书记对村民深入浅出地讲各种惠农政策,大力宣传“三变改革”“双扶双带”看病保险政策等。村民们对政策的理解深刻了,思路开阔了,不钻牛角尖了。村民们深深感受到了帮扶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光明磊落,看到了他们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渐渐地,村民们对他们越来越敬重,越来越信任,也越来越依赖。

2019年9月,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对杨卫儿、杨邦儿、杨丙成三家11间危房进行拆除。

上午9点,干部们准备和联系好的挖掘机一起出发,突然接到杨卫儿家的电话,说杨卫儿老胃病复发,老伴金兴儿陪他去县人民医院检查治疗,他们家的两个儿子外出务工了,房子交给帮扶队去拆除。

杨卫儿家二月搬到新农村居住了,旧院里有几间破烂不堪的危房,杨泽书记带着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公益性岗位的人员到了杨卫儿家,只看见大门上挡着几根树枝,院墙有一部分是土夯的,一部分是破砖块垒起来的,两间厨房是石棉瓦的,两间瓦房里堆放着木柴。赵志诚给各位队员慎重叮咛,房子主人不在,大家一定要格外小心,把能用的东西放好,一片瓦都不能损坏。

队员们进屋看到满地的大缸小缸,坛坛罐罐,厨房里堆满了破烂家具等杂物。杨泽掀起挂在崖上的一个门帘,露出了一个空荡荡的窑洞。杨家窑原来名不虚传,大家为找到堆放东西的地方而高兴,同志们小心地把东西一件件搬到空洞里,厨房拆下的石棉瓦,拆下的旧门窗,就连墙上拆下来的砖块都一一码放整齐,女同志把各种废品垃圾就地焚烧了。十一点多挖掘机松动地面平整土地,十二点杨卫儿家的拆危任务完成。帮扶队的工作就这样一桩桩,一件件地进行着,付出的血汗只为了换来老百姓的满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他们对帮扶队的每一个人心存感激的时候,杨尧村的人居环境,产业结构,经济收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软弱涣散党组织在2019年定为了党建示范村,2019年和2020年获得全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郑亚军2019年获得全县优秀党员,2020年获得全镇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杨尧村于2019底整村脱贫。

05

两年多的驻守,如今的帮扶队员们对杨尧村的每家每户都熟悉地像自家亲戚,大老远走来的村民,驻村干部听见脚步就知道谁来了。谁家的大事小情他们都记在心上,红白喜事都参加,他们简直就是地地道道的杨尧村人。赵志诚数十年潜心学习国画,最擅长画葡萄,在他帮扶杨尧村的两年多时间里,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家都挂着他创作的葡萄图,葡萄包含着丰收和富裕,吉祥喜庆、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寓意。一张张饱含着深情的葡萄图挂在农家的墙上,那种清新隽永,超凡脱俗的情趣和引人入胜的美感,神奇地赋予了村民欣赏美术的能力,这种精神上的扶贫产生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不能用金钱估算的。将近三年的时间,他用于买画纸,买颜料的钱远远超出了他的日常花销,村民们把他的画儿挂在墙上,把对他的敬爱藏在心中。

赵永明就是一头老黄牛,他说得少做得多,他给大伙儿做饭,做每一项帮扶工作,用脚丈量着杨尧村的沟沟坎坎,再用他广博的学识为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人献计献策,找准他们的奋斗目标,为贫困户排忧解难,走到谁家有活就干,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他比以前更瘦了,但他脸上的笑容多了,农民的儿子,他深爱着父母亲一样的农民,他爱着乡村的气息,乡愁里住着一个人高尚的灵魂。

2020年8月12日,陇南遭遇了多年不曾有过的暴雨灾害,杨尧村没能幸免,郑亚军和他的帮扶队刚刚接受住了洪劳灾害的考验。

9月7日我去杨尧村看望他们,郑亚军带着我在村里边看边走,暴雨灾害中多处滑坡阻断的道路已清理好,他指着刚刚滑过坡的地段给我看,六百多个沙袋把滑坡的地方垫的结结实实,那些对村民造成安全隐患的树木已让帮扶队带领着群众砍伐了,在大灾难面前没有一名村民受伤。我走进已经峻工的幼儿园里,那里支了二十几张床转移了暴雨侵袭时有安全隐患的村民。幼儿园门口四位妇女正在晒太阳,郑亚军叫着阿姨给他们打招呼,说起阿姨们的家庭情况他真的是了如指掌,令我失望的是,这几位阿姨,一位腿有点残疾,一位眼睛不好,一位驼背,我蹲下身子想和她们聊天,一位阿姨问我们:“你们今天给我们发啥不发?”我无言以对,心里透出了一股凉意。郑亚军很无奈地对我说:“这些阿姨们的家庭收入已经达到了脱贫的标准,但她们还没有完全摆脱等、拿、靠、要的思想意识,甚至把不劳而获当做本事和能耐。好在他们的孩子们都有了自立自强的骨气和行动力,无论经营土地还是外出务工都很努力”。郑亚军这个三十几岁的小伙子,就像似一个大家庭的掌柜的,他心里装着他的杨尧村,155户780人。而任何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他都牵挂在心间,帮扶队的同志们是人不是神,他们找不到打开愚昧的金钥匙,面对身体残疾、面对心智蒙昧,他们一次次显得无助和难过,能给就给,给不了尽量给,让每个人幸福地活着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我从杨尧村走过,乡村的田野上一片斑斓,所有的植物都在秋天闪闪发光,到处散发着诱惑人的香气,创新乡村的气息那么浓郁。 

我在村里碰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我说:“帮扶干部真是把力出尽了,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共产党真是好啊,谁能想到人老了还能每月领上养老的钱,吃药还免药费,地里种下的东西卖成钱,一年的钱够买十年的面。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年哩,原前过苦日子的时候天气长着不得黑,夜长着不得明,现在过日子时间咋那么快得哩,一年唰啦啦就没了,现在的社会太好了,把我老得太早了,哈哈哈……”老人爽朗地笑着,在金色的秋天,老人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里都拥抱着阳光,我心里漫过甜蜜的味道。我看着村里完善的各类公共设施,整齐标准的平顶房新农村,好一个宜居、宜业的杨家尧啊,杨家窑上的窑洞已是先民遗留在世上的记忆,行路难已是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古经。

郑亚军送我到村口,不到五分钟就等到了一辆回城的面的……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高  岩  责编:高剑榕  编辑:王彦雯

浏览数219 点赞数3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