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圆梦陇南 | 扶贫第一线的最美警花

 

扶贫第一线的最美警花

——访甘肃省监狱管理局驻文县临江镇

草坡村帮扶干部徐丽

zuozh作者e 作作者:赵君平

 

提到咱们陇南的文县,脑海里立马会涌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头戴沙嘎帽、身穿百褶裙的白马少女,站在静静的天池边上,站在蓝天碧水间,怀抱着土琵琶温声细语的弹唱,远处的山林里传来白马汉子热辣辣的情歌。用人间仙境来形容这里的美,实在是太俗了,这里不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还被誉为“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大熊猫的故乡”等。到过文县的人都知道,这些别名里蕴含的意义。去过一次碧口镇,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再去过天池,就不光只是喜欢了,甚是迷恋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

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省、陕西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出了武都城,一路向南,就来到了与武都接壤的临江镇。白龙江涛涛的江水一路南下,群山怀抱中的草坡村,是甘肃省监狱管理局的帮扶点,徐丽就在这里驻村。

 

 

村子里的广告牌是她从兰州

扛回来的

 

初见就觉得,徐丽好有御姐范,那种强大的气场,就算是一件黑T恤也掩藏不住。一头浓密的卷发随意的挽在脑后,画着精致的淡妆,黑T恤衬托得皮肤更白,尤其是,眼波流转时阅人无数的笃定,让她显得很特别。她客气而周到的与大家打招呼,然后大大方方的开始讲述。在徐丽的叙述中,我一点点的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走进草坡村。

徐丽来到临江之前,是三级调研员,副处级干部。以前是军人,在酒泉工作。我忽然理解了她身上自带的气场,是一个军人的大义和担当。2019年5月,她主动向组织请命,投身到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开展帮扶工作。

要给老百姓干实事,必须掌握村子里的第一手资料。于是,她快速融入环境,开始入村入户,走访。调查走访发现,这里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差,居民收入来源单一,虽然靠外出务工多数脱贫了,但是在观念上还是非常落后。如何加强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她思来想去,还是资金的问题。

好在,省监狱管理局为村里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里修建提坝栏杆、硬化巷内道路、修建蓄水池、修建文化墙、废水沟治理等。

我们也看到了,群山夹缝中的草坡村,白龙江畔,一条硬化的水泥路边上,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护栏。路两旁,还有各种宣传牌,展示着不忘初心、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宣传内容。这些广告牌,是徐丽一块一块从兰州做好,再扛回来的。干净、美观的小广场上面是一面鲜红的党旗,上面镌刻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字样。不难看出,党建工作,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亮点。

“ 草坡地处白龙江畔,距县城95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162户513人, 2017年被文县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精准脱贫示范村。”说起村子里的情况,她是如数家珍。

 

 

爱心助学帮助乡村歌手实现梦想

 

曾经,难以想象,崖畔上住的人怎么生活?住在山上,才知道生活真的不容易,山上气候特别冷,徐丽发现,好多孩子,都没有手套戴,小手冻得红彤彤的,特别让人心疼。于是,徐丽发动战友,你掏1000元,我掏800元,四处“化缘”,东拼西凑凑了5000多块钱,给孩子们购买了帽子、手套等,赠送给沙湾小学的孩子们。孩子们戴着手套,摸摸自己的脸,再摸摸徐丽阿姨的脸,开心极了。孩子们昂起兴奋的小脸,用稚嫩的声音说:“谢谢阿姨!”徐丽紧紧地抱起最小的孩子,心里泛起母亲的柔情。看着孩子们兴奋的小脸,再苦再累,都值了。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教育扶贫不能落后。关注村内孩子的教育,支持教育事业的优良发展,发现人才、帮助人才发展是徐丽一贯坚持的原则。大坪村的李永杰,很有音乐天赋,徐丽发现,他的歌唱得特别好。但他们家是个建档立卡户,经济困难,他上完了中专就四处打工,尽管一直有一个音乐梦想,但没有实现。“我们在一次走访入户中跟他沟通,得知他的情况后,觉得看能不能帮助到他什么,正好跟我一块帮扶的同志白相邦,他在音乐方面有特长,当过老师,我把情况告诉他以后,白相邦非常热心,随后给李永杰补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和声乐方面的技巧。”后来,徐丽支持他参加了“陇南市武都区首届美食文化旅游节歌王争霸赛”,从选歌到服装,她多方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选了《大山里走出的孩子》,陪着练歌到晚上十一二点。最后李永杰在决赛中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有天赋,但是没有平台,没有经济支持,怎样让李永杰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徐丽做了市场调查,发现临江梨平镇、外纳镇、桥头镇都没有婚庆公司,“我说永杰,隔行不取利,你办个婚庆公司,本人又能唱歌,又会主持,一定可以发挥你的优势。”徐丽自掏腰包,投了4万多块钱,帮助李永杰开了个婚庆公司。端午节回家,徐丽带着李永杰两口子进行市场考察,一些婚礼用品,帐蔓、花、地毯、空调等都是她从兰州采购回来的。李永杰动情地说:“徐姐和我非亲非故,我也没有想到,她会不惜代价的帮助我,她还发动她的女儿,赞助了我5000块钱。我一定会把婚庆公司经营好,不然对不起徐姐。”

 

 

牵着毛驴为老乡卖花椒

 

群山深处,陡峭的羊肠小道上,缓缓走来一帮人,带头的女子,穿着黑衣灰裤,白球鞋,牵着毛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毛驴的背上,驮着两大编织袋花椒,她的后面,跟着一些妇女,老人。茫茫群山,遮住了他们的身影。看到她的这张照片,我们开玩笑说,这头驴享受了草坡村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待遇。“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驴,刚开始,我穿了个红衣服,驴见了我就一通狂叫。老乡告诉我,因为牲口对鲜艳的颜色很敏感,于是,我就脱下外套,尝试着牵着驴走了”。将花椒从村子里翻山越岭,带到镇上集中起来,她再用小袋子,一袋袋分好,写上寄送人的名字。这个村子里的村民主要收入是花椒,有花椒,却买不上好价钱。徐丽就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发动自己的同事朋友,当起了推销员。通过这种办法卖出了村上五千两百余斤花椒。村子里的花椒,她挨家挨户的收起来,然后自己找的包装袋,当得知这里一个袋子6毛钱,徐丽就利用回家的机会,在兰州用1毛钱购买了1000多个袋子免费提供给老百姓用。村子山高路远,交通特别不便利,人们还是靠背往山外运送货物,徐丽没有走过这样崎岖的山路,可是她主动承担起了“货运员”的角色。把花椒从山上运下来,在临江找到车运到武都,然后一一运走。

村子里有上学的,或者孤寡老人,她总是率先帮忙收购。马小柔是一个89岁的老人,老人有病,身体不好,急着用钱,她就把自己的钱先垫付上,让老人看病,自己再往外销售花椒。

刘玉花家有四个孩子,特别困难。孩子们一年四季的衣服,她都时时记在心上。夏天买短袖,冬天买棉袄,比孩子们的妈妈还要贴心。花椒也是优先代销到各处,去年的花椒帮卖到110元一斤。

 “我一家人口多,三个儿子每人摘了花椒一两百斤,但是我们没有条件,卖不出去。徐丽同志帮我们摘花椒,帮我按公平合理的价格销售出去了。” 马智刘说起这些的时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她摘过花椒,知道摘花椒不容易。花椒不能剪,否则会影响来年挂果,所以只能用手摘,一天椒摘下来,很多老乡的手都伤痕累累。她亲自体验了摘花椒的辛苦,也就更加理解村民的不容易。“我们单位领导特别支持我,只要是我打电话,多少花椒都照单全收。”说起这些的时候,徐丽对自己的领导以及同事,充满了感激之情。

 

 

党建工作成了全县的模范标杆

 

村庄的贫困往往与组织的软弱涣散相伴相生, 从机关来的徐丽,单位非常重视党建。到草坡村却发现,这里的党建工作一片空白,几乎连一张纸片都没有。党员活动室也很简陋。于是,徐丽又找到单位领导,将单位党员活动室的真皮椅子从单位“搬”回了村子。软件资料上,她根据自己的经验,按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从制度、三会一课、党员纳新等逐项做起。添置档案盒、档案柜,做会议室的环境创设,党员活动室大变样。会议室没有窗帘,她把自家的窗帘卸下来,挂在了党员活动室。怪不得连女儿都抱怨,说草坡村才是她的家。

党建工作是引领村集体奔小康的思想动力,她从规范党建资料入档开始,召开村民座谈,让群众诉心声,精准解决每一人、每一户的问题,每户制作帮扶连心卡,将每户的资料都用手提袋精准收纳,一目了然。

这个直性子、大嗓门的女人,眼里容不下沙子。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亲力亲为,毫不含糊。对于村子里的情况,如数家珍。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完整清晰,随手就能抽出其中的某一户。卡里的资料填写有涂改的痕迹,她就找村干部,扶贫材料是要永久留存的,要经得起考验,涂改就要盖章,不能这样随便。她动员班子成员,连夜挑灯夜战,对于涂改过的表册,逐一重新打印。村子里停电了,在闷热潮湿的三伏天,她点着蜡烛,一页页修订,直到满意为止。她的这种执着和敬业精神,也感染了班子成员,大家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村里的扶贫车间是困难户就业的重要地点,因缺少制作原材料几度面临停业。徐丽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次赴兰州石化进行谈判,几经辗转终于解决了原材料供给问题,让扶贫车间得以存活。

“她对我们扶贫车间的发展跑前跑后,到兰州去了多少趟,跟上面的中石化领导衔接这个事情。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对我们这个扶贫车间真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众鑫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金卓最有发言权了,对于徐丽这种不计个人得失,倾心帮助扶贫车间运转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目前,草坡村村容村貌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居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党建工作成了全县的模范标杆。

 

 

鼻梁上的“美人痣”

 

她高挺的鼻梁上,一道暗色的疤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您的鼻子怎么啦?是受过伤吗?”这一问,勾起了她满腹的心事,她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了事情的经过。

2019年11月份,听说自己原来的单位省监狱管理局干部培训班要装修,她就打起了那些旧设备的注意。在她的恳切要求下,单位的100多张床,400多条被子,凳子,木柜,课桌全拉回了村子里,整整三康明斯。卸车的时间,她以身作则,和村里的班子成员一起干活,谁料想,祸从天降,一个凳子从5米多高的车上掉了下来,不偏不倚,砸到徐丽的头上。她眼前一黑,当时就地蹲了下来。“疼得感觉鼻子都断掉了。顺手一抹,鼻子上全是血,不争气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她的疼,我们都感受到了,空气里似乎有了血腥味。

包村领导班斌红发现之后,让她去医院救治,她依然没有离开现场,坚持卸车。大家都休息以后,她才到临江卫生院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开了止痛片。第二天,她的鼻子肿得都不成人样了,整个脸都变形了。镇上的冉书记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关心她的伤势,叮嘱她去武都检查。结果一检查才知道,鼻子骨折了!对于一个爱美的女性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于是,徐丽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到兰医二院住院治疗。“说起来特别令人感动,村子里的人打电话慰问我,跑到兰州来看我,菊花的妈妈60多岁了,带着琴花、刘玉花,拿着土特产,平时都没有出过门。我当时真的好感动,这里的人太好了。她们都说,徐处,你别走!你养好了早点回村里,村里人都惦记你呢。”徐丽说着,眼圈忽然红了。她做了多少好事,就算她不说,一件件,老百姓一定记得。而老百姓的牵挂,就是让她最感欣慰的事情。

 

 

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警花

 

2020年春节,正当她在大年初三合家团聚的日子,却告别了家人朋友,穿着一身警服,踏上了从兰州开往陇南的动车,心里五味杂陈。她也是女儿、母亲、妻子,因为惦记着帮扶村的乡亲,她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舒适的家和爱她的亲人。列车上,空空荡荡,空无一人。列车长走过来,了解了她是来咱们陇南扶贫的,心生敬意,两人还乐呵呵的合了影。13节车厢,她是唯一的乘客。徐丽说:“我是一名党员,我还是一名驻村帮扶队员,就要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坚守岗位,与帮扶党员群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到达临江,她就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草坡村和月亮坝村监测点值班值守,她和镇、村党员干部、公安民警、交警一起值岗、监测体温,并且主动承担了做饭的任务。马英昌、马琴花、陈菊花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徐丽的帮扶户,她深深知道如果这些贫困户的防疫做不好,会给他们雪上加霜。徐丽带着口罩,拿着防控疫情知识资料,一户一户上门嘱咐,一句句讲解注意的要点,再三叮咛要戴口罩、勤洗手,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同时,她一再嘱咐乡亲们,防控疫情也不能放松生产,可在家里为即将开始的春耕备耕做些准备。

为了有效抗击疫情,所有执勤人员取消休假,大家全员上岗,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执勤人员经常顾不上吃热腾腾的饭菜。参与执勤的徐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她的倡导下,每天抽出休息时间组织村里妇女为执勤人员送去了饭菜和新鲜的水果,让战斗在防疫一线的执勤人员倍感浓浓的暖意。“有个叫尹小琴的,今天拿鱼,明天拿菜,思想境界比干部都高。做臊子面没有豆腐,群里吆喝一声,老乡就拿来了,现在临江买菜不要钱。”说到这些的时候,徐丽就无比自豪。

 

 

草坡村是她的第二故乡

 

这一年多,她吃的苦,受的委屈,她一字不提。那个穿貂皮大衣、带着墨镜的“豪华版的警花”,那个有着大格局的“大女人”徐丽,到这里成了最朴实的草坡村村民。刚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她是处级干部,她也从来不提,她为村民打扫卫生、烧水、下地干活,附下身子为乡亲们排忧解难。要不是处长,今年53岁的她也快退休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在临江有这样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

徐丽和家人只能在电话上联系。想女儿了,徐丽就和女儿微信视频,亲了乡亲们远了自己的小家庭,女儿在电话中说,“我都应该叫您徐阿姨了,因为草坡村才是你的家”,作为一名母亲她思绪万千。

“虽然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但说起这些事儿特别难受,把自己的家也顾不上,孩子也顾不上,尤其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想家、想孩子。”想家人,想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说到动情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徐丽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女儿。她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自然顾不上照顾。姐姐们身体也不好,她自己也有心脏病,一天忙得顾不上吃药。她的姐姐惦记她爱吃兰州的白粉桃,就专程让姐夫跑来,给她送药,送喜欢吃的桃子,让她的心里甚觉温暖。“你别看她大大咧咧的,人可细心呢,每年过节,她都会把各种菜,生的,熟的,肉都分类准备好,打包成箱,给我们一家家送过来。今年,初三就走了,我们都不放心她。”吃着她姐夫带来的白粉桃,我们也了解她心细如法,体贴入微的另一面。

如今的她,早就成了草坡村的一员。她和乡亲们的关系特别好,村民都说,她没有架子,到户里以后,穿着花棉袄,就跟领居家的媳妇一样,蹲在火跟前,烧洋芋,做饭。是的,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处长,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她同情我们老百姓的困境,真真切切的想为老百姓做点事,老百姓自然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诚意。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最美的警花”。

她去一趟兰州,就是义务的采购员,给村民带药,带围巾之类的,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亲。谁家有个红白事情,她跑得更快,围裙一戴,洗碗扫地,俨然就是一个勤劳的草坡村民。白事情上要供饭,通常会在碗上放12块肉片,大家特别信任她,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给了徐丽。谁家有红事情,她就会从兰州带回一些喜糖。“老百姓对我特别好!”这是徐丽的感叹。老百姓口中又对她怎样评价呢?“徐姐实心的很,啥都会干,我种蒜她就种蒜,我干活她就干活,学农活学得特别快。一点都没有干部的架子。”

徐丽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市委组织部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44名共产党员进行通报表扬,徐丽的名字赫然在列。陇南组工、文县发布等多家媒体也报道了她的事迹,低调的她,在朋友圈里找不到任何宣传的痕迹。

“经过和群众们一年多的相处,我从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恋恋不舍,从我的内心来讲,我已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也爱上了这里的乡亲们,这里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他们也成了我的亲人,帮扶工作也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扎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群众之事无小事,把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协助村两委做好帮扶工作,带领群众早日奔向小康生活。”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的承诺。

这就是徐丽,她时时刻刻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勇作为,敢担当,履职尽责,在她的身上,依旧保留着军人的做派。我从心里对她充满了敬意。她将在我们陇南的扶贫工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活,也一定会善待她。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高  岩  责编:高剑榕  编辑:王彦雯

浏览数213 点赞数2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