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圆梦陇南 | 笑对命运,一路阳光

笑对命运,一路阳光

 

——身残志坚母与子

 

作者:杜富桂

麦子熟透了。

地边上,收割脱粒一体的机器把夏收场面掌控得服服贴贴。两个人操作机器,还有两三个人就在如伞的绿荫下乘凉,惹人爱的小风吹过来了,镶了金边儿的树叶子轻轻摇曳,光影重叠,风把麦子清香的味儿送得很远。

我们是在去成县王磨镇的路上,要见的人是达童和她的母亲。

听闻少年达童擅长剪纸,他以高超的创作水平,把民间物象的灵魂和气息融入其作品中,已然在瑰丽的剪纸文化中找到了奋斗目标。其母达娟,最擅刺绣,做出的猫头枕,虎头枕,还有鞋子鞋垫,都是纯手工精品。母子俩都是一级残疾,靠双手生活,甚至走路都靠着双手的支撑……

达童和他的母亲,不光用双手创造着艺术人生,还要靠双手丈量脚下的路,他们母子拥有怎样的胆识和傲视人生的力量啊,幸运的是,我们的相逢就在眼前。

走进达童的电商铺子,墙上陈列着美仑美奂巨幅剪纸作品,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绣品,少年达童五官堪称俊美,母亲达娟面容姣好,一脸的热情和气,招呼着进店的客人,不卑不亢,母子重度残疾,每人一只特制小板凳是他们赖以走路的工具,我几乎要跪下的身子,还要高出他们些许,握手问好的我,力度不敢轻不敢重,敬重之情,同情之意,让我紧张地无所适从,一个家庭这样的遭遇,心痛才是最真实的表达。

是的,那一刻,我听见自己无力地叹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墙上的剪纸作品,《农家风俗抬新娘》达童采用磁性纸,运用镂空突出线条手法剪制,表现的是中秋节前后农村娶亲的情景,作品规格140×70cm,一幅剪纸作品,把乡间结婚敲锣打鼓、抬花轿、送亲、陪嫁妆等一系列民风民俗尽情展示出来,剪纸中石榴挂果,房屋瓦松、石墩磨盘、鸽子成对、鸡鸣犬吠、龙凤吉祥、蛙声一片,一花一草,皆是人间世相,我惊讶于这样的艺术造诣,我在心中赞叹的时候,少年正谦虚地介绍着他最新的作品,一件历时四个月才完成的汉服,那种看上去类似于丝绒的材质,大气的图案,美妙的剪裁,高超的技艺驾驭着小小的剪刀,让它在岁月和历史中穿梭,一件古时的衣裳,太多的内容需要呈现和概括,每一剪子落下的线条,都是对艺术慎重的交待。达童解说着:“这件衣服中码,它适合摄影、走秀、展览、体现的是汉代民间文化,凤凰、喜鹊、牡丹、荷花富贵图,据说这是古代贵族才可以穿着的图案”。在场的人完全被他宏大细腻、巧夺天工的作品吸引了。突然想起一句话:“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那一刻,我心中的崇敬大于悲悯,看着与光同尘的少年,他用勤劳和智慧弹奏着命运交响曲。

铺子里的货架上,达娟做的各类绣品一一陈列着,我双手捧起了一双缎面手工的鞋,鞋子上绣着一朵绽放的长寿菊,一朵含着苞,将要开放的样子,见我喜欢,达童走近了我,小声说:“姨,那是寿鞋,人去世了穿的”。善良细心的孩子,他怕我认错了这双鞋子的用途,我把“寿鞋”放回货架上,看到达童长长舒了一口气。

我坐在达娟的床边,知道她比我大两三岁,我叫她姐姐,我请求达娟给我讲故事,我再把她讲的故事写出来给大家听。

一九七零年,寂静的成县王磨浪门沟村达家生了一个女孩,村庄安静地像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七十年代初,人们尚在温饱中挣扎,添人不见大喜,死人亦不见大悲。

达父达母看女儿长得秀气俊俏,就给女儿起了好听的名字,达娟。都说穷人家的娃好养活,有奶吃奶,没奶喝面糊儿,见风就长,达娟却似乎有些娇气,时不时就感冒发烧。达父略懂医术,给娃灌点草药,娃的烧就退了。七灾八难的达娟四岁了,她娇小又漂亮。

达娟又一次生病了,这一次她的高烧退不下去,达娟烧迷糊了,小女孩朦朦胧胧中看着腿脚不便的父亲在流眼泪,母亲在咒骂老天爷,她眼前飘着各色的花儿,金花、银花、油花、向阳花、那些花儿让她晕啊晕,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睡着了。三四天之后,达娟醒了,小孩子不知道她是从鬼门关里闯过来了,她怯怯地看着母亲愁苦的脸,父亲僵硬如木头,看着她的时候,木头般的父亲眼睛挤出了一滴泪,孤单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下来,和鼻翼处的汗珠混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滴是汗水,哪滴是泪水了。

这一病,达娟的腿站不起来了,她不会走路了。

达母是陕西人氏,荒年逃难被达父的外公领到了成县王磨浪沟村,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体健貌美的达母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嫁给了腿脚不好的达父。达娟的腿站不起来了,她的母亲把对父亲的怨恨一股脑儿加在了达娟的身上,达母和命运赌气了,伤害的人是她的女儿,她的男人。

达娟七岁了,母亲不让她上学,她哭啊,闹啊,可是,固执的母亲对她的哭闹无动于衷。太阳在头顶照着,月亮也在头顶照着,为什么她的人生就和别人的不一样呢?

达娟用小板凳支撑着身体走向学校,她在教室外听着琅琅的读书声,教室和她只隔了一扇门,她怎么就走不进去呢?在她的坚持下,爱读书的达父不顾达母的反对,送达娟上学了,她只读了一年书,母亲每天都有阻止她上学的理由,放学后的孩子给她身上洒土,扔土块、讥笑、羞辱、种种歧视是一把把看不见的刀子,把她幼小纯净的心灵伤害的鲜血淋淋,她要保护自己,灵牙利齿的她唯一的反击办法就是骂人,她骂那些用白眼看她的人,她骂那些给她身上扔东西的坏小孩,在落后又愚昧的农村,孩子们离“修养”两个字还差很远的时候,被她骂过的人不敢惹她了。

她不念书了,她有着不属于小女孩的眼神,戒备、谨慎、紧张不安的眼神,忧伤、忧愁、忧心忡忡的眼神,凄凉、凄惨、凄婉的眼神啊,可是,有谁认真地和她对视过,有谁阅读过她的眼神……

只有父亲疼爱她,可是,在母亲的眼里,他们父女都走不到人面前……

达娟长到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承担了家里做饭喂猪的担子,在家务和劳动面前,她的残疾完全被母亲忽略了,要强的达娟对生活不妥协,不让步,别人能走的路她一样能走,别人会干的活她一样会干,只要是手工活,她干得又快又好。

二十三岁,父母给她招了女婿,原想着一个壮劳力也许能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可是,更苦的日子和这不幸的婚姻紧紧连在了一起。

达娟结婚了,怀孕了,体重不到七十斤的她,走路几乎离不开地面的她,用超能力挑战了生命的极限。为人母亲,是上天给一个女人神圣的加冕,不管别人怎么看她,她用一个母亲最坚强的毅力,用一个母亲最柔软的内心,等待着她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她单薄的身体里,暗藏了一个小小的宇宙,她就算舍了命也要生下孩子。

达娟十月怀胎的艰辛是普通女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十分之一,从第一次胎动带给她的惊喜,一直到孩子在她的腹中做着各种自由运动,含着辛酸的眼泪,她幸福地笑了。

剖腹产下孩子,她昏迷着,一个五斤重的男婴,皱巴巴的小脸,小巧的五官挤在一起,一声清脆的哭声,向世界宣布了新生命的诞生。初阳打在婴儿的脸上,圣洁如莲。

达娟在床上整整躺了十五天,她浑身没有不痛的地方,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但她有心劲儿,十五天之后,她能坐起来了,她抱着宝宝,睡梦中的宝宝笑了,那朵微笑定格在了达娟心里,什么苦难都不值一提了。

做了母亲,达娟的内心更强大,心思更缜密,她计划着用智慧和双手,给孩子一份安暖的生活,她希望孩子的父亲能有男人的担当,用勤劳创造财富,她更要给未来的生活给予更多的努力。她有了孩子,她要为活着做好准备,衣食住行本来都是小事,但对于她就是天大的事,生活对她苛刻严厉到寒冷,但是阳光总能在光阴的缝隙中照进来,比如她的童童咿呀学语了,蹒跚学步了……她饲养的猪又长膘了,母鸡生蛋了,公鸡打鸣了……

达童四岁了,长得虎头虎脑,他的小嘴儿真能说啊,张口等他长大了怎么样,闭口等他长大了怎么样,总之,等他长大了,妈妈的好日子就来临了。达童给妈妈勾兑出了生活的甜头、想头、盼头。

也就是那一年,命运的魔爪伸向了可爱的达童,高烧中的孩子,火球一样躺在达娟的怀里,她无助、恐慌、天塌地陷。达娟拿着她所有的积蓄把孩子送进了医院,大夫全力救治,三天之后,达童的烧退了,和母亲一样,他站不起来了。

达童的父亲撇下了妻儿,逃之夭夭。达娟欲哭无泪,向天叩问,命运是什么?苍天不语,达娟分明知道,命运是躲在暗处的刽子手,是一支射向她咽喉的毒箭。

母子住在娘家不是长久之计,就算达娟长期做手工挣钱,给一家人做饭,帮弟媳带娃,但她还是怕拖累了娘家人。

达娟从娘家搬了出来,自立门户,三间土屋,一个锅台,一盘土炕就是他们母子的家。苦就苦吧,穷就穷吧,命似乎是一个巨大的背景,逃不过去,认命的人,心里难道没有委屈。达娟靠着双手推着日子走。有一段时间,她在育苗基地打工,往小花盆里装土,工资是计件的,和她做相同工作的人,她的工资是最高的。

转眼,达童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离家有些远,他们母子走路都很困难,为了达童上学的方便,也为了能供得起他上学,达娟在离学校比较近的地方租了间房,安了家。达娟开始想出路,那时采矿业兴起,她看到有很多经过王磨的车辆,有很多打矿背矿的人需要吃食,达娟立即决定了在路边摆摊子卖凉皮。

做凉皮是体力活,瘦小又残疾的她,每天夜里两点蒸凉皮,做到六七点的时候,赶上吃早点的食客,凉皮就会卖去一半,下午两点多过路的客人吃碗凉皮打个腰食,凉皮就全部卖完了。她做的凉皮柔软劲道,调味浓烈香醇,数量又足,久而久之,来她这里吃凉皮的人竟会吃上瘾,只要走过路过,不管真饿还是假饿,都想吃一碗她做的凉皮子。小本生意,周而复始,惨淡度日。

别人家的孩子上学,都有人接送,只有达童在上学的路上早出晚归,别人用十分钟走完的路程,他急赶慢赶也要走上半个小时以上。达童在一天天长大,懂事的他知道,上学已经是妈妈为他的未来做出的最大投资了。他要珍惜,他要取得成绩回报妈妈。

达童喜欢画画,花、鸟、虫、兽在他的作业本上奔跑,他亮晶晶的眸子有着憧憬有着美梦,他对着镜子画出了自画像,竟然像极了黑白照片,他多想学美术啊,妈妈哪里有钱让他学特长?够不到的理想只能是梦想,有梦想的孩子不是比别的孩子幸运,就是比别的孩子孤单,达童属于后者。

学校开家长会,达童找妈妈要自己的监护人,达娟对他说,我就是你的监护人。达童却朝着妈妈吼叫,追问着自己的身世,心碎的妈妈拿出了她的结婚证扔在地上,母子抱头痛哭。从此,他再也不追究那个叫做父亲的男人了,他要和母亲一起遗忘,爱和恨都不重要了,如若被遗忘的人还不知道羞耻,此生便是白白做了一回人。

2008年的地震,达童家的房子倒塌,灾后重建了三间房子占的是舅舅的庄基地,他和妈妈还是一直在外面租房住。达童和他妈妈的身份证上显示的住址是甘肃省成县王磨镇浪沟村中庄社0号。

彼时,家乡的采矿业开始萧条,镇上村上很少再有南来北往的客人,达娟的凉皮生意做不下去了,他们母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达童觉得自己长大了,他要靠双手去挣生活了,他独自一人去河北进工厂做工,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下,他盯着显微镜数过零部件,高温加上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让他汗流浃背,每一个工作日之后,都仿佛是死里逃生的庆幸。

达童重新回到了学校,参加了初中生毕业考试。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他得到了当地残联援助去兰州五泉专修学院学习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之后又在陇南师专学习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和平面设计培训)他用感恩的心珍惜着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心里充满了感动,善良的孩子发誓,只要他有能力,他一定会回报国家奉献社会。

学习结束后,他去了兰州晨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福利院工作,但是他住的地方离福利院太远了,他坐着轮椅每天挤公交车上班实在是太难了,福利院的一位阿姨就把他介绍给湖南的一家脑瘫儿童关爱中心工作,从兰州西站买了火车票,经过17个小时后他抵达了岳阳,辗转找到了关爱中心,他开始休整和工作,身患残疾的孩子们和他有着相同的遭遇,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设身处地,他用满满的爱心做着孩子们的老师,教孩子们学发音,给孩子们康复训练,当孩子们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拼凑出一个汉字的时候,他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孩子们能够问他:“大哥哥,你吃饭了吗?”他高兴得想流泪。对于脑瘫儿,学会这样简短的句子谈何容易。他用心爱着这些孩子们,那些心灵不染尘埃的孩子都是上帝遗忘在人间的天使。

在关爱中心李昌珍老师的指导下,他用专业的训练方法教孩子们各种生活能力,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擅长剪纸的他常常会剪出小图案当他们的奖品,看到孩子们拿到他的剪纸后兴奋的样子,他心里真的比蜜还要甜。

在岳阳工作的那段日子里,达童找到了存在感和自信心,他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帮到别人,他用爱点燃了生之希望,爱别人,爱生活,爱自己。

达童的脑子里时常播放着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是2017“恒大杯”奔跑吧千人环南湖公益跑活动的现场。当达童坐在轮椅上,用双手拨着轮子前进时,赛道上其他选手主动给他让道,并纷纷为他点赞,他是那么幸福,没有被抛弃,没有被排挤,他享受着生命被尊重的快乐,5公里的路程他花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终点,满头大汗的他拿着通关荣誉证书时,经久不息的掌声点燃了他的希望和梦想,这个梦想是中国梦,是一个男子汉一定要实现的梦。

达童在脑瘫儿童关爱中心工作的日子里,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热爱的剪纸手艺,他曾两次参加了陇南成县残联组织的剪纸培训,他创作的《印象西狭》在成县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荣获优秀奖,陇南师专赵老师对他寄予着厚望,他深爱的剪纸艺术已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儿童关爱中心,他等到自己照顾的孩子们睡觉了,就琢磨着剪纸,他想寻找突破口,让自己的技艺有所长进。他的心思李昌珍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李老师带他去磁性剪纸创作室,他第一次看到了磁性剪纸,他是那么兴奋,就像似一个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慧眼识珠的磁性剪纸大师彭兵收他做了学生。在千千万万不幸的人当中,他可谓是幸福的一个,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师从于彭老师潜心学艺,剪纸技法日渐成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达童回乡租房做了剪纸画室,感觉创作又进入了瓶颈期,他必须走出去,视野开阔了,创作思路才能开阔,他又只身去了深圳大芬,中国最大油画村探索学习,做为一名执著于理想和艺术的孩子,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必要的积累和修行。

在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陇南市残联为助力文博会展推荐了8副残疾人手工艺术作品参加展出。

达娟、达童母子作为成县残疾人艺术作品制作人才的代表,参加了文博会并现场创作。他们精湛的剪纸、刺绣技艺引来了中外游客的围观,不时迎来掌声和赞美声。他们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让每一个从他们身边走过的人都投来敬重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赞赏。

掌声的背后,是多少汗水和努力呀,没有人随随便便能成功,每个人的“光芒”都是用自己的微光点燃的。

我又想起了达娟和我交谈时的闪闪泪光,颤声对我说:“我就是一个罪人,我对不起童童,我不该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他遭遇和我一样的痛苦”。这是对生命哲思性的厚重思考,这是一个关于遗传基因和草率生育的深刻反思,达娟母子身患残疾,但其心态的健康程度超过许多“正常人”。我从心里钦佩着他们。

我想起,达娟画着浅浅的眉,衬着好看的眼睛。她指着刚染过的头发对我说:“头发白了,我自己染的,颜色没调好,有点太红了,不染就显老了”。说着话时娇羞地笑了。我欣赏地看着她,她就像似一株向日葵努力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着。短暂的交流中,除了说不该把达童带到世上受苦之外,她始终没有提起贫困两个字,我感到这是一种境界,用性格和人格的美丽给生命残缺的部分绣上了花一样的补丁。

他们母子硬气地活着,我能感知他们内心的骄傲和尊严。一阵儿麦香飘过来了,这妙曼的夏季啊,我遇到了达童母子,我柔弱的性格里好像生出了弹性,我知道这种弹性叫做“坚韧”。

达童的磁性剪纸技艺已经走到了开阔处,他说他不仅要把中国瑰丽的剪纸文化传承下去,他还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剪纸技艺。目前,他创作的《硕果累累丰收年》绘稿完成,正在修订,接下来就是剪制了。

他还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长卷《西狭》,他想通过剪纸镂空形式把成县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景之美和传统剪纸艺术之美深度融合起来,创作出传播西狭文化的名片作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成县,向往西狭,这是他要静下心来,挑战自我的奋斗目标。

达童心语: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只能算是一个事故,一个人心灵残疾了,才是真的残疾。我和妈妈所承受的一切是上帝在考验人的意志和承受能力。我们给上帝的答案是,一个勇敢的人必能战胜上帝的不公,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字,他们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

生命来之不易,就算身体有残缺,我还可以用有趣的灵魂去补救,感谢妈妈给我生命,包括苦难,我相信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广阔的天地,经过努力,我必会强大。

霍金是我崇拜的偶像,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而我说,他是残疾人的榜样,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上,挑战命运的勇士”。

这些是我和达童通电话的时候他向我表达出来的心语,我感动于孩子心智的成熟,当一个残疾人弱小的身体里住进一个高大的灵魂的时候,贫困、苦难、曲折、屈辱都不算什么了。卑微如杂草一般的生命,却有着向上的力量。只要阳光雨露能照顾到的地方,指不定,那些草就是名贵的花,或者草丛里的一粒树种就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而他坚强又柔软的内心里又牢记着很多帮助过他的人,很多令他感动的事儿,他说人要懂得感恩,饮水思源,投桃报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与根,感恩的孩子心里装着很多阳光和爱。

经人介绍,我认识了成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义务宣讲员袁武训老师,他对达童母子特别关心,有时间就去看望他们,给他们提水呀,砸煤呀,反正有啥活就干啥活。今年春节,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武老师抽时间去看望达童母子,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刚一进庄就碰见了达童,那天天特别冷,地面上落了一层青霜,达童撑着小板凳行走在风中,脖子上挂了好沉的一袋东西,武老师急忙接过东西,达童告诉他是去给村上的疫情检测点送方便面和矿泉水,武老师说他心上热乎乎地,和达童一起去检测点献爱心,那里值班的乡亲们不肯收达童的东西,武老师对他们说:“这是娃的一片心啊,你们不能枉了娃的心意”。检测点的乡亲们含着热泪收下了达童送来的东西,目送达童离去时,眼睛里全是爱意和敬意。现在达童已经是成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员,每月他都给联合会捐款,爱传递着爱,心呼唤着心,日子越过越温暖。

端午节的时候,达童给我发来祝福的微信,发来了他剪制的汉服由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走秀的照片,剪纸和汉服恰如一场美丽的邂逅,初见惊艳,再见倾心。而达童和剪纸注定会有不离不弃的一生,是初心莫负,方得始终的圆满。

达童的母亲认的字少,她时不时地给我的微信里发她新的绣品,每件绣品都是心血之作,色彩鲜艳夺目、绣面光亮生动、绣画生动有趣、针法匀称灵活、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很难想像到一个只读了一年书的女人,能有如此高超的灵性和艺术修养,一个勤劳勇敢的母亲,拿起绣花针的时候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弱小残疾的身体担起了千斤重担,她的绣品承载着生活,释放着美丽,千丝万缕的丝线啊,绣出永不凋零的花朵,绣出不会落山的太阳……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 剑 榕     编 辑:马   茜

 

 

浏览数157 点赞数1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