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之上美丽兴化
作者:雷爱红
两当县兴化乡,位于县境中部浅山区。沿着县城东南方向的峡谷出发,不到10公里就到了田坝子。田坝子是一个三岔路口:东南峡谷方向,通往站儿巷镇和云屏景区;向西爬坡,到达鱼池乡和显龙镇;往东上山,则通往兴化乡和西坡镇。因此从田坝子到西坡镇之间、途径兴化乡的这条乡村公路,叫做田西路。兴化乡距离县城仅19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兴化乡,爬上山,高山上面是平川。”
兴化乡峁原丘陵,沟壑纵横。沿着水泥山路盘旋上升,车子向上爬,人的视线也向上,天空蔚蓝的底色,衬着洁白的云朵,恍惚置身高原。兴化乡地形中部高,四周低,随着海拔从九百多米,上升到一千三四,道路在山头盘旋,人高地低,视野非常开阔。行走于山巅,极目远眺,群山苍茫。连绵重叠的山峰,一层连着一层,仿佛大海的浪涛,一波推着一波。由近处的绿色山峦到远处的蓝色屏障,再到更远处的淡淡雾霭,让人在春日的阳光下,浮想联翩。居住在山巅之上的美丽乡村,藏着无穷的神秘,带给我们奇异的诱惑。
沿着田西路这条由西向东贯穿兴化乡的大动脉行走,峰回路转,山乡变换着姿态。四面是坡面梯田,平坦的地势处,形成一个个相对分散的村落。起伏跌宕的山丘中,村庄也此起彼伏,时隐时现,转弯时,山坳处站着一个,翻过坡,山根里又是一个。村庄是大山底色上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生气和情调。山如眉黛,那些红瓦白墙,恰似大山千姿百态的面目,十分清新,十分自然,在春光中玲珑地立于山脊,柔和地点缀山色。小屋的出现,人的活动,鸡鸣狗吠,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远远看去,美丽的新农村,一切都像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田西路边,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界碑——甘肃金牛沟流域高效开发示范区。两当地处长江上游区嘉陵江发源地,国家长治工程金牛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舒适。在金牛沟流域,清洁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新农村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基本农田建设、蓄水池、小型污水处理池及垃圾处理等设施随处可见。兴化乡武装部部长张小吉,为我们介绍了兴化乡新农村发展的“一线四点”乡村旅游品牌规划:“一线”即田西线。“四点“,以金牛沟为辐射中心,西面为槐树村,西北方是树林村,东北方是潘家村,北面为柳树村,这四个新农村脱贫攻坚规划点的建设正在持续发力。
田西线是一条十里花海长廊
田西线是兴化乡旅游路线的主干道。每个村子的道路都连接着田西路。她就像一条大动脉,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新农村,又将新农村的产品集中起来运输到外面的市场。田西线是兴化的门面。乡党委、政府牵头总抓,槐树、树林、潘家、柳树、红京、化垭、红庙等村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具体实施,在道路两侧打造了一条十里花海长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疫情的困顿仿佛从未到达这里,新生的一切充满了力量。春到兴化,驱车走在田西路上,冬小麦在春风中复苏,泛起油绿的光泽;远山野生的连翘花、水桃花同时开放,将山丘装点得艳丽多姿;路旁栽植的红叶李满树繁花,形成一条粉色的光芒通道;道旁的樱花树,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结出肥硕的花苞,抽出嫩红的叶芽,准备着绽开一个怒放的春天。紫色的、白色的玉兰花早已爆满枝头;核桃、花椒、青槐开始抽叶发芽;行道树松柏和银杏搭配不同层次的绿色;金黄的油菜花正在盛开,虽不连片,但提亮了山坡的色度,俯身望去,山坡上点缀的黄色锦团,就像天上落下的金色云朵,又像人间绣出的绒毯,轻盈柔软,随风荡漾。这一切,都好像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沿途,红墙白瓦的新农村,雪白的梨花、李子花竞相开放.当樱花用她那饱满的花事,将田兴路的春天推向一个高潮后,万物进入夏季,用它们勃发的绿色和成长的自由来诠释十里花海长廊。春夏之交,村子里那房前屋后高大婆娑的泡桐树,已经长出了土黄色果实一般的花蒂,只等着紫铜铃儿般的花朵接连开放,将幽香布满山村。满山遍野的七里香,花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甜蜜的洋槐花像稻穗一样缀满枝头,人们不仅欣赏她的美,体味她的甜,还要将她捋回家去,蒸出鲜美的洋槐疙瘩享用。狼牙刺开出了细碎的青白色花朵,枝叶灌丛间,小花儿密密匝匝,引来无数蜜蜂抢着采花,酿造出的就是驰名国内的两当地理标志产品——狼牙蜜。随着季节的流转,田西路十里花海长廊,数不尽的花儿应接不暇。石榴花、紫薇花,大丽花、凤仙花、牵牛花,凌霄花……从新农村的角落里,都站了起来,爬了出来,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夏末,山坡再次到达黄金时期。油葵成片开放,雏菊素美,格桑花飘摇,桂花飘香,一年三季蜜源植物,成就了兴化乡新农村的美丽与收获的富饶。
槐树村,休闲观光农业体验
从田坝子上山,半山腰到达的第一个村庄是槐树村。浅山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有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党建扶贫模式,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有“百亩中药材示范园”,种植桔梗、柴胡、川芎、板篮根、黄苓、木香等。“千亩高接换优核桃示范园”,配套油葵种植、花椒、中蜂养殖,分布于田西公路沿线,作为经济、观赏作物兼蜜源植物,支持观光农业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定位,槐树村以在公路沿线栽植观赏花卉、建设采摘园为主,以道路边坡植草绿化为辅,打造集采摘、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观光长廊,形成了两当县城—田西路一路相连的美丽乡村旅游线路。槐树村发展的金丝黄菊,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二三百亩,利用县内乐浓合作社的加工技术,既实现了观光特色新品种的引进,拓宽了采摘、观光体验,又发展了新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兴业富民,精准扶贫,槐树村创建的烤烟、养殖、育苗、劳务小康共富组,还打造了一批以布鞋、十字绣、腊肉、鞋垫、黄花、干豆角、核桃花等富有本土特色的网销产品,在电商扶贫上实现了新突破。
树林村,特色农家乐和扶贫车间
沿田西路上到山顶,就到了茂林修竹的树林村。树林村四个村组就在主干道两侧,交通非常便利。作为兴化乡非贫困村示范点,树林村以“民事直说”为载体,盘活固定资产、引领农村富余劳力就地转移、推广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致力于群众精神生活积极上升,生态旅游促进群众增收,充分发挥了扶贫路上“领头雁”的作用。
两当县烟草公司是树林村王垭河组的扶贫帮扶单位,他们将村内一处废弃的培育基地产权转交村集体,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集手工挂面制作品尝、特色农产品电商展销、农村乡土文化展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扶贫车间为一体的振兴农家小院,吸引周边贫困户积极参与,以“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群众变股东)模式规范运营管理,打造乡土文化品牌。特色餐饮收益显著,加上拆危治乱村集体资源整合加强了扶贫车间的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了依靠自身技能增收的良性运转,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王垭河组扶贫车间现已开始接成衣加工订单,为留守妇女开创了一条新的致富通道。
潘家村,立体农业示范基
潘家村位于兴化乡中部,距乡政府5公里,是兴化乡立体农业示范点。由村党支部+合作社引领,发动兴化林场、土鸡、土蜂种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建成“空中有蜂,林中有鸡,地上有鹿,水中有鱼,眼中有花”五位一体立体农业观光示范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龙头引领作用。
兴化乡干部王毅琨介绍,2017年注册的两当县潘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小群体、大规模”形式,示范点带动,生态放养鸡养殖,从最初几人参与到辐射带动了全村收益,年出栏15000余羽。位于潘家的兴化林场建于1997年,种植油松、白皮松、落叶松、杉树、柏树、白杨树、核桃树、花椒树、香椿树等共计7000余亩。场内建有鱼塘,发展休闲垂钓旅游产业。在潘家村土地集中流转示范点,种植冬油菜、藜麦、油葵、五味子、特大南瓜、中药材等。在潘家村蜜源植物种植示范点和兴化林场放养土蜂。在兴化林场养殖观赏性动物梅花鹿、孔雀、玉兔等,生产鹿茸酒,填补兴化及周边乡镇特色养殖观光的空白,也是观光畜牧业的一个试点。租金收益,闲散劳力务工,让农户在家门口就有钱可赚,农户收入稳定增加,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全面夯实了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柳树村,红色知青文化体验园
兴化乡柳树村位于兴化乡东北部,距乡政府8.9公里,田西公路经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56户189人。红色知青文化体验园位于柳树村柳二组。
柳二组地处山体滑坡地带,按照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分散安置的建设思路,在实施群众搬迁、危房改造后,将闲置旧房屋21座60余间打造为集红色知青文化、陶艺制作、蔬菜采摘园农事体验、地域民俗文化展览、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红色知青文化体验园,逐步形成支部引领、合作带动、统一管理、自主经营的带贫机制。
作为贫困村示范点,兴化乡一手抓柳树村植被恢复,治土治水,着力巩固生态成果,一手抓脱贫攻坚,打造知青文化旅游点,开辟了兴化民俗文化展示点,开发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在贫困村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惠民之路。
漫步柳树村,村史馆、御史府、人民公社,用乡愁镌刻历史;绿色田园、蔬果采摘、多肉种植,静享慢生活;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陶艺体验园、盖碗茶、儿童垂钓、农家美食,雕刻休闲时光。兴化乡柳树村知青文化体验园,以特色凸显美丽,文化涵养旅游。红绿结合,产业多元,呈现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红京村,后进村的产业转型提升
兴化乡新农村发展的“一线四点”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仅仅是10个行政村发展的典型代表,在兴化乡美丽新农村,还有很多特色之处。
红京村在金牛沟的东面,距乡政府12公里,目前已全部脱贫,是兴化新农村建设崛起的一面旗帜。从田西线的岔道口通往红京村,村路是平整的水泥路,路两旁行道树是高大整齐的水杉或雄赳赳气昂昂的松柏,春天,林木发芽,疏朗的枝条站在路边,就像青春的战士富有活力,夏天,浓密的林荫道遮挡太阳的炙烤,行走起来非常舒适惬意。路依然在山顶蜿蜒,视线低处梁峁起伏的山坡上,人工栽植的白杨树,成片出现,年轻、笔直、洁白的树干呈现着与众不同的美丽,她们就像山间的艺术留白,形成了万绿之中的力量和圣洁。
2018年,红京村村委还是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兴化乡政府通过整顿班子,乡上招商引资,引导外地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形成政府投入治理与民间资本参建“双轮驱动”的治理格局,一年的时间就改变了红京村的面貌。以“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转分红+基地劳务收入”的模式,充分利用村上撂荒地,实施以经济产业魔芋种植为主的生态修复农业,形成了魔芋产业示范园。2019年冬种,全村49户农户,27户参与土地流转500亩,年底农户分红达到8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有所壮大,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并且随着产业魔芋+马蹄大黄的产业扩大,收入有望稳步增长,可以有效解决了因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为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增收道路,让软弱涣散整改成效更加深入人心。2019年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村上新建了广场,舞台,修建了排水沟,栽植了绿化植物,建设了公共休闲绿化板块、景观水池,使红京村迈步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如今的红京村,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组织的帽子,补齐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短板”和“空白”,融入进乡级“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为红京村乃至兴化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春夏之交,去红京村旅游,站在高山之巅,观摩魔芋产业园,美丽的坡地梯田尽收眼底,进入产业园,新型农业技术带来的产业态势可谓大观,而漫步在红京村的每个角落,随处可以感受到新农村佛面而来的新风,令人流连忘返。
化垭村,站在一个都不能少的队伍
化垭村,在金牛沟西南方向。2019年全省“文艺轻骑兵”巡演小分队甘肃省话剧院来到化垭村,在美丽新农村广场舞台上演出。兴化乡党委书记刘建党在现场组织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展销。优质蜂蜜、核桃和苹果深受大家的喜爱,销售一空。
刘建党书记在现场,当起了销售顾问,帮乡亲们推销农产品,他不嫌麻烦、不辞辛苦的场景,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兴化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气候的独特性,使这里的苹果品质非常好,多汁高糖,生长期长,口感好、易存储,比很多闻名的品牌更占优势,但是当前就是缺乏宣传推广,市场面窄,他不仅自己发动省内外的亲戚、朋友推广,甚至身体力行,向每一位来兴化旅游的人推广,只因为为官一任,他情牵乡里,心中牢记着百姓。
化垭村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通过微信购买,通过订单购买,已经成为现实。内生动力的激发,农产品的提质增效,需要销售渠道的保障和畅通。脱贫攻坚的队伍中,一个都不能少,巩固脱贫成果的道路上,兴化乡干群必将勠力同心,实现突破,携手奔赴小康生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站在高山之巅,放眼美丽兴化乡,将来还会美得更加深入持久,更加饱满坚实。对准两当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格局,兴化乡的小旅游还要不断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粗放模式向高质量模式转变,以适应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补齐民宿、亲子拓展训练项目,在两当全域旅游开创的良好局面下,积极发挥作用,把企业、能人大户聚在党旗下,把贫困户连在产业链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效,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 剑 榕 编 辑:马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