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圆梦陇南 | 苦孩子的甜日子

苦孩子的甜日子

——贫困户张小山家的脱贫故事

 

作者:杜富桂

 

果香四溢乔王村

一眼望过去,整个乔王村就是铺天盖地的大果园,一棵连着一棵的李子树上,果儿青翠欲滴,谁都知道,乔王村的李子肉厚,味浓,享有盛名,我们去早了几天,原想的一饱口福,变成了“望李止渴”,只能看着绿果果流口水。桃子熟了,仙桃园啊,鲜红的桃子挂在枝子上,大姑娘似的含着羞,红着脸,散发着诱人的芳香,风吹过来,桃子在树枝上颤悠悠地跳舞,仿佛唱着:“果熟堪摘只须摘,莫等无果空摘枝”,每一个感官都醉在了花果的香气里……

乔王村李宏毅书记自豪地说,春天你们来我们村就是一个大花园,800余亩的的桃树、李树、樱桃树,粉粉白白的花儿,村庄就像似荡在花海里,别提有多美气了。到乔王村看花去,已经是周边县城,省城的朋友们踏青赏春,观光旅游的向往之地了。四月份你们来,西洋大樱桃能让人吃上瘾,天天吃,天天馋,反正是吃也吃不够,我们不光卖钱,也要吃个肚儿圆。你们现在来了,李子还要等几天才熟哩,水蜜桃管饱管够,管叫你们吃了常惦记,年年想来吃。

 

贫困人家衣食丰

贫困户张小山家砖混结构的四间房子就在乡村公路边,招呼我们的是他的儿子张洋洋,清瘦的小伙子,有几分灵气,笑容和阳光一样明媚。我们跟着他的招呼进屋,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他抱歉地笑着说,屋外坐吧,屋外凉快。

我们坐在屋外的树荫下,村干部给我们介绍着村子的整体情况,乔王村位于泥阳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临近机场和江武公路,交通便利,主要经济来源以林果、蔬菜、苗木种植和劳务输转等为主……

说着话时,张洋洋和一个穿着黑色碎花连衣裙的女人给我们摘了一大篮子鲜红的水蜜桃,桃子的品相极好,一个大约就有半斤重,张洋洋指着正在洗桃的女人说,桃是他妗子家的。洋洋妗子脸上带着如花的微笑:“自家园里的桃子,我捡好的给你们摘的,好好尝尝我们乔王村的桃。”我们感谢着热情待客的女人,接过她递给我们的桃子,我咬了一口,腮上都是蜜汁了,完全顾不上吃相是否文雅了,一个桃吃完,满嘴清香,饥渴解决了,炎热也散去了,没等我们赞美好看又好吃的桃,村主任已经开始王婆卖瓜了,不是我们自夸,乔王村的桃子和李子的品质怕是很少有地方能比得上,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乔王村人就靠这些果子挣一个丰衣足食。

是啊,丰衣足食来的谈何容易。张洋洋这样说着,但他的脸上还是和阳光一样好的笑容。村干部说,洋洋是个苦孩子,硬是把日子过甜了。

绿荫下,一个励志的脱贫故事徐徐展开。

 

不堪回首忆往昔

张小山带着不到十岁的儿子张洋洋在地里劳动,就有人捎话来说张洋洋的母亲又犯病了,她把邻家的娃娃给打了,父亲和小洋洋赶回家,母亲却找不到了,村庄的上空飘着洋洋呼喊着母亲的童声……

张洋洋的母亲患精神病,犯病了连他最爱的儿子张洋洋都认不得,她会砸家具,打人。小孩子都怕她,老远躲着她,大人们也不去招惹她。张洋洋的父亲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每天辛苦地劳动,养活幼小的孩子,年迈的母亲,身体残疾又患精神病的妻。这样的家庭,贫困就是横在眼前的山,无力泅渡的海。生活的压力,精神的压力,长年超负荷的劳动,让还不到三十岁的张小山看上去暮气沉沉。

聪明、灵活的张洋洋就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母亲不犯病的时候,也会疼他,爱他,她会烧熟一颗土豆,细心地吹干净土豆上沾的灰,送到张洋洋嘴边,看着洋洋吃着,她高兴地笑,笑容里全是娘的爱。可惜,这样的时光太少了。一个疯娘,带给洋洋太多的委屈,张洋洋最害怕听人家说他是疯子的儿子,只要谁提“疯子”两个字,他都感觉是让人扇耳光的疼痛和屈辱。

张洋洋家离学校不远,但在学校,他受到的是同学们的讥笑,冷遇。他每天都害怕母亲犯病,害怕母亲走丢,学习成绩很差。念完小学,他就不想上学了。他只想帮着父亲给家里挣钱,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他想挣钱给母亲看病,母亲的病好了,他就再也不是疯子的娃了。可是,他还未成年啊,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稚嫩的肩膀何以承受生存之重?

2004年,陇南发生重大洪灾,乔王村虽然没有大的灾难发生,但张洋洋家几间破败的房子在风雨中飘摇,奶奶用锅碗瓢盆盛着屋顶漏下来的雨,炕上仅有的两床棉被已泡湿了,痴呆的母亲仿佛一下子灵醒了,眼里充满对日子的怨恨和恐惧,她望向张洋洋的目光有着说不出的疼痛。张洋洋咬着嘴唇,瞅着屋顶上漏下的雨水,他把泪咽进肚子里,他想,他长大了,他要到外面去挣钱,挣了钱他就回家修房子,他一定要让奶奶、父亲、母亲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张家少年初长成

十五岁的张洋洋想去创世界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列车载着小小少年走向很多人都去务工的浙江,他一张稚气的气的脸一副纤细的身板,他能做什么?没人敢雇用童工,在陌生的城市,他差点沦落为乞丐。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家制衣厂录用了他,让他学烫衣服。他只学了几天,就能把新制的衣服烫得平平展展,在厂里他有吃有住,说是到了年底工资一次结清,每月发工资留不住人。洋洋每天认真工作着,他想着攒下钱就能给家里修新房了。

都说浙江是个好地方,上班的张洋洋几乎没有出过那个厂门。日复一日,他已经是烫衣服的一把好手,老板给他的笑脸越来越多了,可是,就是不给他发工资。春夏秋冬,在厂房,在宿舍,张洋洋的四季里,没有家乡的花香,没有庄稼,没有山泉和鸟鸣,也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十五岁的孩子给无良老板当牛做马。好不容易到了年底结帐,老板扣除了张洋洋的生活费,住宿费,给他发了两千元钱,一年十二个月,他挣了两千元。少年的心里窝了一团火,他知道自己被压榨了,被欺负了,可是,他找不到说理的地方,唯一出气的方法就是炒老板的鱿鱼,他收拾自己简单的行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这家厂子,他哪里还敢相信老板给他涨工资的承诺。

 

千里迢迢去认亲

张洋洋怀揣着他人生中第一次挣到的两千元,心里酸酸的,这点钱离他想修新房子的目标差太远了。打了一年工,他十六岁了,这一年的磨练让他比同龄人成熟多了,他隐隐感觉到了社会的复杂,浩瀚的世界,自己犹如一粒沙子。

张洋洋父亲是河南人,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奶奶和亲人,那种潜意识当中要找寻亲人的愿望明朗起来了,也许,只有亲人才能安抚一个孩子满怀希望又无处安放的忧伤。

当张洋洋站在河南奶奶的面前的时候,奶奶一把抱住了他,他远在陇南的孙子来看望她了,若不是贫穷,谁又舍得儿子千里万里的去讨生活,最后安家在异乡客地,亲孙子一面都没有见过。奶奶百感交集,对他万般疼爱,给他做最好的饭菜,留他在家里多住些日子,血浓于水啊,张洋洋被奶奶和亲人的爱温暖着。人世间有凉薄,就有温暖,亲人的爱,催发了他和命运抗争的力量。

他要走了,奶奶把平日里积攒的几百元钱都给他,寻亲路上花费的钱奶奶给他报销了,一趟河南回来,他揣得还是两千元。

 

生存之路在脚下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张洋洋去苏州打工了,这一次,他直接进了电子厂,他在包装线工作,负责帖帖纸,包装袋,包装盒,及外检等。电子厂的流水作业,一个工位不断重复一个动作,工作一天也会很疲劳。

在电子厂工作几个月之后他就是熟练工人了,月工资将近三千元。三千元就是两亩土地一年的收入啊,就算辛苦他也要坚持下去,一年存下三万元,两年就是六万,三年之后他就能存十万元了。心里默默算着帐,他的干劲可足了。

2008年的汶川地震,陇南是重灾区,张洋洋家的土房倒蹋了。张洋洋辞工回家,重建家园,镇上给了两万元的重建款,他自己已攒了几万元,房子很快盖起来了,他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

母亲的病时好时坏,父亲的体力大不如前,奶奶老了,几乎干不动活了。家里太需要他了,十八岁的少年,要为家里撑起一片天。他在村里拜师学了泥水匠,原想着在家门前务工,也不耽误种庄稼,也能把家里照顾好。

那时修房子,一个大工一天二十元,一个小工一天十五元,也就是说,每天都有活干的情况下,一个匠人一月能挣六百元。两亩地产下的粮食,不值两千元,一年苦死累活也挣不到一万元。这样的经济收入,别说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就是将来娶个媳妇都很难很难。

张洋洋把大人托付给舅舅妗子,再一次踏上了去苏州打工的路,这一次的目标是挣钱娶媳妇。

 

有女不嫌少年穷

二十岁的小伙子,若生在正常的家庭,应该还是在读大学生,可是,二十岁的张洋洋,已经为自己的婚姻发愁。能娶上一个贤惠的女人,他就有了帮手,两个人奋斗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更有劲。但是,将心比心,谁家肯把女儿嫁给一贫如洗,又有病人要伺候的家庭让女儿去受苦受累,谁家的女子又自愿嫁给张洋洋白手起家。

张洋洋一边打工,一边寻找着意中人,真的有喜欢他的女孩出现了,可是,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之后,女孩退却了。姑娘是天上的月亮,爱情是水中的影子,负重前行才是少年要面对的人生。

自立更生,摆脱贫困,有了生活的底气,才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张洋洋又去了武汉,这一次,他做了难度有些大的外墙装修工作。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张洋洋和他的工友们悬挂在空中,像蜘蛛侠一样在楼体施工,从基层修补、清扫处理、腻子打底找平,打磨,第一遍水泥砂浆施工,细部处理,第二遍水泥砂浆施工,喷涂HS墙面保护剂,他都做的得心应手,而高强度的劳动岂是别人家的孩子所能承受的。他目睹了一个工友从高架上摔下去血肉模糊,但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两年之后,张洋洋挣了些钱回家,媒人四处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不是他不中意姑娘,就是姑娘不中意她。相亲无果,他就在家附近打工,他等待着缘分来临。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王盼盼和张洋洋恋爱了,那个有望上大学开启美好生活的女孩认定了张洋洋这个人,相爱的年轻人勇敢到无慎无畏,可是,该怎么对父母说,自己爱上的男孩家的真实情况。该怎样说张洋洋家里除了母亲早年就患精神病之外,2010年他父亲也患上了精神病,病和穷是铁的事实,走进这个家,就注定了要受苦受累受穷,就注定了幸福的日子要靠勤劳的双手去打拼。何况为了爱情她选择了放弃学业,她如何面对含辛茹苦养育她,供她上学,期待她光耀门庭的父母。

张洋洋深爱着王盼盼,他要为自己争取幸福,该面对的就得面对,当张洋洋站到王盼盼父母面前,表明一定要娶王盼盼为妻的决心时,父母看到张洋洋是个攒劲少年,常言道:“穷没根,富没苗”,人的穷富不是永远不变的。俗话说“养女择婿”,光景都是人挣下的。

王盼盼的父母同意了女儿的婚事,按照村庄的婚礼规程,八万六的礼金,衣服、首饰、酒席,张洋洋一样都没有少,他把心爱的女人体体面面娶回家了。

 

 

幸福敲响张家门

乔王村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新婚的张洋洋夫妇一起劳动,并肩回家的幸福画面。张洋洋的母亲脸上有了生动的笑容,穿着干净了,由于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其父母的身体跟踪治疗,药品正常供给,督促按时服药,父母的病情都得到了控制,现在几乎不犯病,还能在果园给张洋洋照看果树,庄户人家的平常日子,静好如细水长流。

2016年3月,镇上、村上落实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这些钱对张洋洋来说就是雪中送炭,他种植樱桃3.5亩,2亩租种的,租种了1亩桃子,2亩李子,这几亩果树先后挂果,有了好的回报和收益。

2016年,张洋洋的女儿出生了,妻子给女儿取了好听的名字张静妍,初为人父的张洋洋是那么幸福,他照看果树,周边打工,他要努力让父母妻儿衣食无忧。

2018年又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取名张帅。年仅二十六岁的王盼盼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2019年度落实村级公益性岗位,王盼盼做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看护员,一年给她补助6000元。王盼盼尽职尽责,给孤寡老人拆洗被褥,剪发梳头,打扫卫生,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洗衣做饭,老人和孩子都特别喜欢她。

精准扶贫的政策,就在于“精准”,王盼盼有文化,镇上、村上就协调帮助她参加电商培训,建立电商网站,乔王村的樱桃,李子,桃都能在网上销售,田园优质农产品的电商铺子是乔王村销售水果的又一渠道,把好果子卖向全国各地就靠王盼盼手中的鼠标点击和键盘上敲出有创意的广告了。

2017年以来,落实“123带动千百万”产业扶贫和六大产业扶持配股入股资金11750元,产业扶贫奖补资金2250元,合计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万元。

2017年8月至今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逢年过节帮扶单位,村镇党委都给贫困户家送米送油送面进行慰问。帮扶干部把张洋洋一家子当成了亲人,连心卡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动真情,扶真贫的实际行动,已经把张洋洋一家子和干部们的心连在一起了。

2018年度张洋洋家领到了脱贫贫困户表彰奖励1000元。镇上、村上给他家协调落实了大樱桃、李子幼苗100株,那一百株果树栽到地里,累得汗流满面,说是汗水浇灌着希望一点都不为过,而那成活的果树,就是党的恩情啊,再过几年,娃长大了,他会指着这些果树让娃记住扶贫政策的好,让娃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今,张洋洋一家子真的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家中自来水和井水兼用,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转眼,张洋洋的女儿就四岁了,该上幼儿园了,镇上又落实了张静妍学前教育减免政策。王盼盼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落实了五小产业奖补金1万元。

当张洋洋如数家珍般给我讲述着这一切的时候,多少感激之情不必言说,碧波的深情鱼儿记得清,雨露的深情花儿记得清。干部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付出,贫困户们记得清,记得牢。

去年,张洋洋又租种了十亩果树,一半李子,一半桃子,来年的春天,那十亩地的花儿呼啦啦拆开,该是怎样的热闹。然而,对于张洋洋来说,很深的努力都是无声的,那十亩新栽的果木需要用心管护,用科学技术管护,脱贫致富路上只有四个字,“天道酬勤”。我相信,一个人若没有心智上或者身体上的欠缺,穷的根源就只有一个懒字。

勤劳的张洋洋正带着一家老小,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快马加鞭,好日子,甜日子就在前面等着他。

 

(陇南之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剑榕     编 辑:马   茜

浏览数217 点赞数0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