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原来不是
作者:乔小兰
抛沙镇位于县城以西,距县城大约5公里,是典型的城郊大镇。下辖15个村1个社区99个村民小组。在贫困类别中属于插花型贫困镇。其中东营村和赵山村是该镇两个整体建档立卡贫困村。
2018年9月,在对之前的帮扶工作任务进行调整后,我们单位与东营村建立了帮扶关系。该村的八户贫困户成了我们单位的八个帮扶对象。采用一人包一户的办法,我成了这其中的一名包户干部。
东营村在抛沙镇以西,距抛沙镇约10公里,共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堆子社、庄子社、麻沟社、刘坪社。全村189户7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209人。我包的是麻沟社的宋小军一家。说是一家,其实家庭成员就两人,户主宋小军和儿子宋文鑫。
自建立包户关系的这一天开始,我们单位的八个人便无数次地奔走在县城通往东营村的路上。这是条旧的江武路,作为一条连接武都到徽、成、两三县的重要通道,对于它本来也不陌生。路从东营村穿村而过,村子就在路的两旁依着地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地分布着。这听上去好像村子分布的并不是那么分散,去到户里应该也没有那么遥远。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仅从村委会走到我们单位包的住得最远的丁称醋家,虽然入户道路是硬化过的,至少也得四十多分钟,而且全程都是上坡,路就顺着山势蛇形盘旋而上。一次,包该户的小梅入完户后独自往村委会走。小路被长得密密匝匝的核桃树,樱桃树遮蔽着,在暑热天气也很阴凉,只是人迹太稀,显得过于寂静寥落。一个人走着走着,心里不免觉出瘆的慌,脚下不由得快了起来。却在此时,一条蛇从路边的草丛蹿了出来,惬意地扭动着身体穿过路面,去了对面的草丛。村子过于安静,这些本也怕人的动物们才得以如此“横行”。
或许是在这条路上走得多了,心里生出了情,眼里便有了更多的风景。而这风景常常是麦苗返青了,麦苗拔节了,麦穗扬花了,麦子变黄了;黄豆从土里顶出了两瓣叶片,黄豆长出了肥大的叶片,黄豆结出了豆角子,黄豆叶子桔黄了,坚硬的角子裂开嘴笑着,从里面滚出圆滚滚的黄豆粒;玉米的裙衫也一天长似一天,终于亭亭玉立在风中,身上长满了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子;知了拼命叫的时候,青皮核桃里的仁已经固了形,有了香味。淘气的孩子们扔一个石头上去,往往成对的核桃就会掉落下来,拿手按住,一石头砸开,剜出里面的嫩仁,放进嘴里解馋,手上不可避免地留下好多天也洗不去的核桃青皮汁液的锈黄色;今年更是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远远近近的田地里成片怒放的定单万寿菊,像一面面装点山野的彩旗,简直开到了荼蘼。常常见到成群的追花人,穿着亮丽的裙衫,在花田地里拍照,拍抖音,试与花朵比美艳。你可千万不要被眼前看到的这番景象所迷惑,以为这些花只是用来看的,那可就错了。这些美丽的花朵可是老百姓增收的法宝呢。
万寿菊栽种下去两三个月就开花了,花型很大,很饱满,花色鲜艳 ,观赏性很高。有平肝清热,祛风,化痰等功效。花朵盛开后,对其进行采摘,采摘的鲜花有专人上门收购,然后对其行深加工。
一年四季,沿途风景各不相同。在无比熟悉了来来去去的这条路和路上的风景的同时,我们也熟悉了村里大多数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见证了东营村在这几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当然,我所说的这个变化不仅仅是我们目光所能看到的村容村貌的改变,也包括每个人由内而外所焕发出来的那种精气神。
宋小军其实算得上是村里的能人了,十几岁就离家到外面闯荡,到过很多地方。见识过外面世界的他,脑子很灵活,性格也开朗,很健谈。我的话不多,所以入户时常常是他在说我在听,说话声音也大,略带些沙哑,很有自己的特点。
他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就直接抵达了数千公里外的新疆。我问他,这是你的理想或抱负吗?他嘿嘿地笑,说,那时候瓜的,哪有什么理想和抱负,只是跟家里负气,就想走得离家越远越好,再也不回来了。那时家里真是太穷了,书也念不成,跟家里的矛盾就大得很。走的时候身上只有6块钱,也不知道害怕,没钱买票,一路只有蹭火车,不惜力气地帮人家干活。走了一路竟也没饿着,也没被赶下火车。这一路走下来就悟出了点道理,只要人活泛些,不怕出力气,就能混下去,不会饿死。小学二年级都没有上利索,十几岁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的这点人生感悟已经完全算得上是深刻的了。
新疆之大,把一个人丢进去,如同一粒沙子。然而就是这么巧,不会讲普通话的他,在乌鲁木齐的街道上,用一口地道的成县方言吸引住了与他擦肩而过的一位陇南籍部队干部。他的命运由此而与普通的出门打工者有了不同。这位干部把他带到了所在的部队上,了解了他的情况,知道他识字寥寥,就让他去学开车。学会了开车的他成了一名年轻的司机。在他的叙述中,我猜想在遥远的新疆,那位干部也是位眷恋家乡的惜情之人,有个口音相同的老乡不容易,所以在职务和工作的改变中,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为了方便给他安排工作,他又让宋小军学了厨师、上业余识字班。手艺学成就是自己的了。这一点他后来深有体会。在部队多年后,终究还是因为识字太浅,各种龃龉,不得不离开。离开部队后,他的厨艺在他的人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取得了二级厨师证。凭着这个技艺,他干着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工作,拿着相对较高的工资。
越长大越成熟,此时的他早没了当年离家时的负气情绪,也越来越眷恋家,眷恋亲人。在工作地,他还结识了来自青海的心仪的姑娘,就从当时的工作地兰州一起回到了成县,打算在老家成家立业。
成了家的夫妻两人在县城开过书店,开过饭馆,还盖了三间房,儿子也在慢慢长大。他的这些经历在当时的农村来看,是好多人向往却轻易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在村里无疑是前卫的,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走在了绝大多数人的前头。却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妻子是来自青海的藏族,可能两人在生活观念上有偏差,最终以离婚收场。这让好多人都唏嘘不已。离婚是件伤财又伤感情的事。离婚后,妻子回了青海老家,日子里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关于离婚,他讲得不多,只是叹息着拿出压在床底的离婚证和两个人一起开饭馆时的菜单给我看,摩挲一会又放回去。我想不出此刻说点什么可以安慰到他,只好以沉默相对。听他讲,妻子这几年也是一个人在过,并没有成家。我心里便生出一种希望,并告诉了他,他有些无奈地摇摇头,说,伤心了,也害怕了,这个年纪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日子还得继续。2016年,成为贫困户的他觉得不能再颓废下去了,他要想办法养活儿子,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他想到了养鸡。村上对此很支持,让他到县上进行了相关技术培训。自己也先后到汉中,略阳,天水,武都这些临近的地方看着了解了一下养鸡这个行业,觉得还能行,就开始着手这个事情。16年刚好有面向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免息专项贷款,他向村上申请贷了5万元,作为养鸡的起步资金。有了资金,开始选场址,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养鸡场的选址是有讲究的,面积的大小、地势、土壤、朝向、交通、水源、电源、防疫条件、环境等等都要充分考虑在内。
最终,他把弟弟的一块位于江武路边上,高速公路高架桥下面,由于修建了高速公路高架桥而弃用了的一块三角形坡地买了下来。这块地的耕种价值几乎已经没有了,但由于在旧江武路边,交通非常便利,离高速公路出入口也很近。而且在村庄的边缘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更利于排水排污。选址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遵循利于防疫,干爽,场地内要有遮阴,要有水源和电源,很好的排污、排水性,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隔距等等这些原则,建设火热进行了。很多时候,他的大小两辆三轮车就是他最得力的帮手。拉地基,打地坪,经过一番狠狠地辗转腾挪,愣是把块本已无用的小坡地整得平平整整,方方正正。然后东西方向建了六间板房用来养鸡,南北方向建了小三间用来住人。
场地建设好以后,办理了《动物防疫合格证》,接下来就是联系鸡苗,引进优质鸡苗;联系鸡饲料,不出本县的,都是自己去拉,可以省下一笔人工费、运输费。
养鸡场办起来了!这是件很是让人振奋的事情。然而鸡是活物,养起来后才能知道其间的细情。各种之前预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来,有些让人措手不及。那段时间太难熬了,心里心焦磨难的,感觉已经喂得相当精心了,但一到换季就要死好多,饲料一不小心配得不当要死好多,饮水弄得不合适也死好多,还有这种那种的疾病,一生病又死好多,就连给食时也出现挤死踏伤踏死的,路边经过个大车受惊挤踏死伤的,防不胜防,真个把人死心疼了,都不知道该咋办了。他对我说。遇到问题只能是解决问题,就像他说的,碌碡拽到半山上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本来对他养鸡这件事村里就有人说风凉话,甚至在村里人家过事情时有人仗着酒劲当面打击、羞辱他。要是十年前,我非要掀桌子和他干一仗,但我忍住了,脾气不能解决问题,要靠本事说话哩。他说。在不断地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慢慢的,竟也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不能光重视疫苗预防,还要重视卫生消毒。就算疫苗防疫完全按照免疫流程操作了,如果鸡舍卫生做得不好,消毒不到位,防疫前后对空气没有净化,疫苗防疫做得再到位,也避免不了疾病的发生;不能长时间投药,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开始因为害怕疾病的发生,常常在饲料里添加西药预防疾病,其实这样不仅让机体产生了耐药性,还造成了鸡的肾脏负担,不仅不能增强机体免疫,还影响和降低了机体的抵抗能力;不能有病乱投药。只要鸡群不舒服,就开始按经验投药,甚至加大剂量投药,这样有时不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还造成了一定的损耗,起到相反的作用;不能过多的使用添加剂。其实现在的饲料配比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各方面的营养很均衡,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产量,乱用饲料添加剂,成本高不说,还倒破坏了饲料原有的均衡;处理鸡群要果断。养蛋鸡必然要算投入和产出比,在一个鸡群里面,会有部分老、弱的鸡群,这样的鸡群既耗费饲料还产量过低,影响整个鸡群的产蛋率,这时就要果断处理掉这些老、弱鸡群,保证整个鸡群的产量;不能怕麻烦,报病不挑鸡。若是鸡群得了疾病,首先要挑病鸡,对其分散,专一治疗,对大群投药预防和治疗,这么做传染的几率和速度就会降低,范围就能缩小很多;换饲料要迟缓,不能过急。到一定阶段、季节必然要换饲料,这个时候一定要迟缓过度,不能操之过急,不然会引起应激反应后的各种肠道疾病;不能随意更换鸡的品种。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就是最好的品种,不能盲目追求最新的品种,有些品种对环境要求很高,如果盲目引进,可能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另外,他对鸡舍的间隔做了科学提升,在鸡舍内播放音乐,有效缓解了在给食时和过往车辆的响声惊吓而带来的挤踏死伤情况。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在实践中得出的这些宝贵经验让他的养鸡事业蒸蒸日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不到两千只上升到现在的四千多只。每天下午收鸡蛋,第二天就会有客户上门收购拉走。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他又在鸡场南边建了三间板房,两间用来储放鸡蛋和一些杂物,一间让今年已经上了初二的儿子住。儿子长大了,要有自己的空间,不能再同他在一张床上挤了。
2016年,在他打算养鸡后,就把家里的所有地都种成了油牡丹和大樱桃。只有他一个劳力,顾了养鸡这个事情后,地里的事他就顾不过来了,种成这些经济作物省事还能有点收入。这两年一到樱桃成熟的季节他就叫我去摘樱桃。对着樱桃树拍一个小视频,自己配音,看,樱桃熟了,大着好得很,甜得很,起紧上来摘来。我说,摘了卖钱。他说,这一树是专门给亲戚朋友留的,钱嘛,什么时候才够呢。
前段时间国家脱贫攻坚成果普查工作小组在宋小军家入户普查时,工作人员在问到他的养鸡场是不是从2018年才开始盈利时,他像在纠正对方口误似的连忙说,那不是,我从17年后半年就开始赚钱了,现在一年挣六七万呢,也是大家口里说的老板了呢。原来做梦都没想过的事,现在实现了,用你们的话说就是小康了。他对普查队员说,说完自己一阵大笑,惹得在场的人也一阵哄笑。他的这份自信,不是任何人能够给予他的,而是他的钱袋子给他撑起来的。日子展脱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就不一样了。
在东营村,像宋小军这样靠政策扶,自己也愿意站起来过好日子的人有很多。有人比宋小军的干劲更足,奔得更远,摊子搞得更大。这种劲头是国家扶贫政策大力支持的,也是每一位扶贫工作者乐意看到,乐意为大家去服务的。在这种良性思维模式下,每个人的日子都能实现小康,每个人的小康都将不是梦。
后记:
东营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力发展核桃、大樱桃、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中锋、生猪、鸡等养殖业。以“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模式,定单种植的模式,村集体经济模式,齐头并进,成果显著,共同促进了农户增收;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通村公路,通社公路已经实现了硬化全覆盖。小巷道硬化工程已全部实施,现已完成两个社入户道路硬化,完成163户群众庭院硬化。各社都修建有文化广场,配套有体育健身器材。建有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垃圾屋,安装有太阳能路灯,村级淘宝店也在正常运营。
2019年,在全县整体脱贫验收中,东营村也顺利通过了县、市、省、国家各级的评估验收。
东营村交通便利,在国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医疗保障,兜底保障,残疾人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金融扶贫,产业发展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等等一系列政策的保障落实之下,芝麻开花节节高,处于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此发展下去,明天的东营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 剑 榕 编 辑:马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