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一家春
——文县溢品茗茶叶加工厂纪实
作者:唐秀宁
从文县城往中庙镇去的路上,我和杜富桂及县扶贫办主任叶柏林同车。一路上听叶主任给我们补充介绍昨天采访的桥头镇任和农副公司在这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谈到丹堡镇的党委书记何国祥,叶柏林主任对何国祥书记赞赏有加,前者视后者为扶贫路上的好伙伴好搭档,深以对方能极好配合自己的思路为群众谋发展而感到快慰。这让我不单对刚刚认识的何国祥书记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眼前这个扶贫办主任产生不少信任感。
叶主任告诉我们说,今天要去参观采访的是坐落在文县中庙镇的“文县溢品茗茶叶加工厂”,那是中庙镇的后渠、侯家沟、孔家山和大盘峪四个村党支部联合创办的茶厂。叶主任还说,这两年扶贫带贫,这个茶厂功不可没。
我立即在手机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关于中庙镇和该茶厂的简介,得到如下资料:
文县中庙镇,以驻地自然村内一座明末所建铸大钟的庙宇而得名。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为“文县南大门”,素有“鸡鸣三省”之说。全镇辖15个行政村,98个合作社,135个自然村,2210户8288人。耕地面积9375亩,其中水田1140亩,水浇地3801亩,旱地 4434亩,梯田4020,油桐15万多株,折合面积5300亩,茶园439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13亩。
中庙镇是陕甘川集结部,其商贸市场历来发达。中庙街道民国初已有规模,贾户、客栈、饮食行业繁盛。当初曾将入川道改在中庙从“寺沟梁”翻山沿江而下,中庙街已是重要通道。全乡在白龙江两岸,山峦起伏,地势比较平坦。境内山清水秀,翠竹婆娑,溪流潺潺,鱼游碧潭,鸭戏翠湖,棕榈播绿,山卉摇芳,颇具江南风光,为陇上最具“陇南秀色”之地。尤以联丰、清峪沟一带景色最为宜人,翠岭秀峰如画似锦,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去处。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800至1000余毫米,水利资源丰富。棕榈、枇杷、芭蕉、漆树、油桐、茶等热带植物在境内随处可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黄豆、巴山豆等。薇菜、蕨菜、木耳、茶叶、香菌量多质高。中庙镇农家喜好酿造黄酒,胜似琼浆,甘醇可口,在碧口一带享有盛誉。
中庙镇是甘肃省最南端的一个乡镇,也是文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全镇有茶园面积2.53万亩,其中新品种茶叶龙井43号7200亩。2019年秋季新发展龙井43号、中茶108优质茶园1100亩,茶叶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乡亲们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就靠茶叶。为了把茶叶产业发展好,在县委组织部指导下,后渠村与相邻的侯家沟村、孔家山村、大盘峪村联手,以茶叶产业为依托,组建了产业党总支,由镇上分管领导担任党总支书记,服务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变”改革,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与村集体增收的双赢……
仅通过这些文字介绍,我对即将抵达的地方就已经产生了十分的向往之情。说话间就到了美丽的碧口古镇,未曾谋面的文友张秋燕已经在街上等我们,邀她上车后我们继续一路向南。顺着滨江公路,叶柏林让司机把我们一溜烟拉到了四川青川县的姚渡镇上,说要专门去吃鱼。
姚渡的鱼在这一带相当有名气,记得几年前去青木川经过姚渡,我们几家人就专门去那儿吃过一回木桶鱼。今天吃的是火锅鱼。看着一锅火红的辣汤,我这个吃辣有限的人先自有些怯。还问人家有没有鸳鸯锅,回答是这个汤不太辣。张秋燕告诉我一个小窍门,说可以给料碗里浇点香油,隔辣。我照办了。先是几斤黄辣丁被下到了火锅中,几分钟功夫就熟,又鲜又香,却不辣,真是美味!这边的吃法是嫩豆腐和鱼一起煮,两样鲜嫩之物在锅里相互滋润一番,鱼肉里有了那么丁点豆香,越发好吃。随后又往锅里下进去两条梭边鱼,没有黄辣丁那么嫩,却细腻柔滑,又是一种口感。
同桌吃饭的还有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衣着清爽,样貌憨厚,一直微笑着给我们添茶倒水搞服务。叶柏林也不给我们介绍,只让他陪着大家热热闹闹吃了个中午饭,然后才去的中庙后渠村“文县溢品茗茶叶加工厂”,大家才知道刚才和我们一起吃饭的年轻人就是茶厂的负责人之一——后渠村支部书记杨兆武。他来给我们介绍溢品茗茶厂是怎样借助精准扶贫政策帮助当地茶农逐步脱贫致富,年轻的杨书记不说普通话,用和四川口音相似的当地方言,有些地方我听得不是太明白,他便用普通话给我解释,完后继续用方言。
杨书记给我们介绍说,中庙镇后渠村地处文县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95公里,全村有10个社,298户1030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25户78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6.5%。产业发展以茶叶为主,有龙井43号茶园1240余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700亩,人均茶园面积超过1.6亩。
“得力于非常有利的地理气候,中庙镇是咱们甘肃省每年的明前茶上市最早的地方,茶叶质量也是最好的。”杨书记在介绍完后渠村的村情和近年来的茶叶产业发展状况之后,很有点骄傲地给我们这样总结自己家乡的特产。
借助精准扶贫政策,镇上号召各村大力发展种茶产业,尤其鼓励后渠、孔家山、侯家山和大盘峪这几个典型贫困村在原先老茶园的基础上,多发展新品种茶树栽植。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目前后渠、孔家山和侯家山的茶园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可以说村上的土地已被茶树全覆盖。相邻的大盘峪村虽然没有这三个村子的茶园面积大,但几百亩新茶品种也已颇具规模。
如此大面积栽种茶树,确实给这四个村子的脱贫带来了希望。但随着茶树逐渐长大、茶叶采摘量的不断提高,茶农们面临着如何顺利将鲜茶叶卖出去的问题,干部们考虑的是几时才能拥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方便村民们就地销售鲜叶。各村的负责人明显感到仅自己本村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建茶厂帮助茶农促销的宏伟计划。镇党委书记杜天平带领后渠、孔家山和侯家山三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经过实际考察和调研,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三村支部联手,组建联合党总支,成立茶叶合作社,抱团发展。
2016年4月,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后渠村与邻近村成立茶叶产业联合党总支,采取茶园入股、资金入股的方式,正式组建了“文县溢品茗茶叶合作社”。积极引导茶农入股茶园500亩,让农民变“股东”,并制定保底分红机制和协议收购机制。即:贫困户入股按照保底10%的利润分红,同时制定协议收购价,保证贫困户利益,增加群众收入,合作社与茶农商议入股茶园的保底分红和所持量化的股份,无论亏盈,茶农第一次保底分红必须兑现,产生效益后,按比例进行第二次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同时,吸纳有劳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
合作社以“党总支+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党总支控股、合作社运营、吸纳农户入股分红。合作社茶园由合作社社员分散经营,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茶叶鲜叶,经过加工再进行销售。合作社成员出售鲜叶的受益归合作社成员,经合作社加工销售所产生的效益按股权量化比例进行分红。
合作社2017年10月份,完成县扶贫办拨给后渠村发展集体经济资金30万入股,截止2018年5月,共整合资金158万多元,现金入股14户,土地流转15户57人,到当年的6月1日止,合作社总股金达到248万元。2020年1月,大盘峪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入股50万元现金,使合作社总股金达到298万元。
趁着合作社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东西协作的春风,合作社由党支部牵头,整合青岛市即墨区东西协作资金60万元,省委组织部发展集体经济补助资金60万元、帮扶村集体经济资金35万元等方面资金,运用“支部+合作社+茶叶产业+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模式,进一步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合作社运行章程、贫困户入股方案等制度。同时建设占地面积8亩的茶叶加工厂一座,完成对厂房的规范化建设,设有扁形茶生产区、高原扁生产区、毛峰茶生产区、红茶生产区、脱毫区、包装区等6个车间分区,建设集品鉴和展览为一体的综合厅一座。从此结束了当地有茶叶却无茶叶加工厂的历史。
自从茶叶加工厂建成以后,茶农们采摘了鲜叶,可以随时随地交给茶厂,再也不用担心采摘来却不能及时出售而带来损失。之前没有茶厂的时候,都是外地来的商贩收鲜叶,每天的三四点之后,商贩就会返回,茶农们采摘的鲜叶一旦卖不出去,放置一夜之后就会由于不新鲜而掉价。
茶厂的建成,更大地激励和鼓舞了茶农种茶采茶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合作社覆盖后渠、候家沟、孔家山、余家湾、大盘峪等村860余户3000多茶农的茶叶加工、包装、销售,已累计加工茶叶产品3200多公斤,创收350多万元,其中2020年已加工成品春茶1600多公斤,年产值140万元,加上夏秋茶的加工,预计年底入股茶农户均分红将达到4000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加5万余元,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初,因为疫情的影响,村民们没有能如期外出务工。但这却给当年采摘茶叶保证了足够的人力,村民们今年采摘的茶叶比往年翻了三番。仅清明前短短两个月时间,很多人家种植的43号茶已经收入2到3万元。
怕我们听得枯燥,杨书记给我们讲建档立卡户杨国武的故事。因为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残疾的杨国武,今年四十多岁,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平常靠着家门口的一个小卖铺过日子。后来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加入了村上的合作社,打理作务着7亩茶园。自从茶厂建成,他们家的7亩茶园由2015年收入几百元发展到2019年的两万多元,茶园的收入越来越好,他的小卖铺也不开了,目前由镇上扶持通过电商销售茶叶,不但自己脱贫,现在已能够扶贫带贫。
孔家山村民郭生昌,多年来依靠几亩庄稼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自从2013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之后,在扶贫政策和镇村干部的支持下,将几亩地由种庄稼转为种茶。等他家的茶树长到开始有收益的时候,恰好村里的茶厂建成了,郭生昌头一年出售鲜茶叶收入就达到一万元。截止今年,他家的8亩茶园已经有5亩可以正常采摘出售鲜叶。杨书记粗略估算了一下,告诉我们说郭生昌家今年仅出售鲜叶已经收入两万多元,完全达到了脱贫标准。
后渠村村民杨树成,今年仅卖茶叶鲜叶就收入一万多元。他曾经给前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这样说:有了合作社,我们的茶叶就不愁销路,村里的茶农都有两千元到一万元的收入……
我们津津有味地听杨书记讲述的中间,有个留着平头动作利索的年轻人进来给我们泡了壶龙井茶,并逐一将我们面前的茶杯斟满。玻璃茶杯洁净透亮,浅黄泛绿的茶汤荡漾其中,一阵豆香味扑鼻而来,大家连声赞叹好茶!
杨书记介绍说前来斟茶的是茶厂的主要负责人杨树森,也是中庙本地人,他有相当专业的茶叶制作技艺,因此在茶厂属于挑大梁的角色。年轻的杨树森听到书记夸他,很开心地笑了。
等我们喝完一壶茶,杨树森邀请我们随他去厂区参观。兴致勃勃的他领着我们在茶叶加工厂参观了大半个小时,用他的川味儿普通话,将加工茶叶的那一套程序通过对机器的使用说明,为我们详细解说了一番。我对关于怎样将新鲜茶叶制作为成品茶比较感兴趣,因此听得格外认真。每当杨树森开动一个机器,我都凑上去想要看个究竟,小伙子很热情,他索性一个一个按程序把机器都开动了一遍。到筛茶机工作的时候,杨树森兴奋地说,茶叶在这里就像是跳舞,很多茶叶一起跳,很有规律,直到所有的茶叶变得苗条,有模有样才歇下来。
一边说,杨树森一边还用手左右摇摆着比划,就像他自己跳舞一样。我喜欢这样诗意的表达,从他的神情和语气,听得出来他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还有他对茶厂未来发展状况满怀信心的热情。
杨树森告诉我们,每年的第一茬春茶是非常抢手的,因此在炒制时一点都不能马虎,在这个环节上,他从来都不会简慢或者有丝毫懈怠,他知道,只有茶叶的品质有了保证,价格就不会发愁。单说每年的明前43号茶,最高价格可以卖到2200元,客户愿意出这么高的价钱,完全就是因为这一茬新茶的品质极其的好。
看我们听得认真,杨树森还耐心给我们讲解了他们茶厂所产茶叶的几个品种,扁形茶、直条、红茶、毛峰等。他还给我们解释说扁形茶就是常说的龙井茶,在他这儿也还要分为普通龙井和43号龙井,它的特点就是香味醇厚、兼带甜柔。直条茶也有43号和普通龙井之分,并且直条茶中以一芽一叶为最佳,其茶高香,味浓烈。红茶是发酵茶,性温热,适宜养胃。至于毛峰,那就是这些茶品里面比较低端的茶叶,一般卖价几十元到一百元不止,受众面积大,销量不小。
“我们的茶叶加工厂,对后渠村以及周边茶农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去年我们收购的鲜叶才是一两千斤,加工的干茶才是三四百斤,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收购鲜叶两万多斤了,加工出来的干茶有六千多斤了,对茶农的致富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站在茶厂门前,杨树森很认真地用这几句话总结了茶厂对这一带茶农在脱贫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从茶厂出来,叶柏林和杨兆武又在大太阳底下领我们去附近的茶园观光。穿过茶园小路时,遇到一个背着喷雾器的年轻人,说是要到田里打农药。叶柏林问他,咋不凉快点再去?小伙子回答,晚些儿还要到碧口镇上去耍!
“瞧,这儿的人家把耍多当回事!吃力的活儿顶着烈日干,美好的夜晚就用来消闲。”叶柏林这么玩笑着,继续领我们走进一个村庄,我看到人家门前的菜园子边上,矗着几口大缸,其中一个缸在窑里就被烧扁了,但看上去并没有影响使用,是用过很久的那种。叶柏林问,谁知道这是干啥的?大热天走了一程路感觉极渴、并且非常喜欢喝酒的我,不假思索说那是装酒的。叶柏林就笑了,对!这就是中庙人从前的酒缸,家家户户都有。这下让我越发对这个老物件有了兴趣,索性拍了几张照片,并且还用手抚了光滑的上过釉子的缸口边沿。想起我这儿的一个老朋友,喝酒喝得那么好,实在也是有来头的。
从茶园回来,我们站在后渠村村民委员会院子的乡村舞台前合影,面对绵延不断的青山,一层层的茶园宛若画幅铺展于山间的沟沟茆茆,满眼是参差交错的绿色。前夜里被雨水洗过的山林和茶园一派生机,让人有种错觉,这不是盛夏,而是永不退场的春天。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 剑 榕 编 辑:马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