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圆梦陇南 | 逐花而行蜜蜜甜

逐花而行蜜蜜甜

——成县王磨镇林口村贫困户柏亚峰的脱贫致富经

 

作者:唐秀宁

 

惊蛰一过,高高的鞍山梁上漫下来的风就一天比一天温柔,山坡上各色杂花仿佛不经意地随风而绽。事实上连风都知道,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花儿,曾经在严冬里,是怎样鼓足了劲满蓄着迎接春天的力量。而在当时年纪尚幼的柏亚峰眼里,山坡上的花儿们是在和那些山梁上下来的风玩游戏。风从高处往低处吹,花儿们却从低往高处开,一层层的花香自此弥散,日子要一直香到九月九时节,一面坡上开满了金黄的菊花。

爷爷背起蜂箱,小小的亚峰跟在爷爷身后,爷孙俩送蜜蜂们去山脚下采花儿上甜蜜蜜的汁液。小亚峰常常觉得奇怪,爷爷说蜂儿们喜欢花朵,是因为花朵甜,可是他不知尝过多少花朵儿,也没尝出来几多蜂蜜样的甜。爷爷说,你要是能把花儿的甜弄成蜂蜜的甜,那你就是只蜜蜂,就不是我的宝贝疙瘩亚峰喽。

蜂群嗡嗡,小亚峰叽喳吵闹着让爷爷给他编带花的凉圈——花草拧结在一起编来戴在头上遮凉的花环。爷爷的手巧得很,三下两下就编得好。小亚峰戴着花凉圈专往阳光下跑,爷爷的蜜蜂儿也专往阳光下跑。蜜蜂是飞着跑,小亚峰追不上嗡嗡叫的蜂群,他扬起手招呼蜂儿们,却有一只蜂儿以为小亚峰要打它,想也没想就在小亚峰的胳膊上叮了一口。可惜,它就此也结束了原本短暂却十分珍贵的生命。

“疼哩!也不疼!其实,不过……能忍住……”

多年后的一个夏日上午,天气晴好,我跟随市文旅局抽调的脱贫攻坚文艺作品创作组和成县扶贫办的负责人一行来到王磨镇林口村的柏亚峰家。这是柏亚峰在给我们描述小时候怎样跟上爷爷养蜂的一个小场景。说到被蜜蜂蜇,我们问他疼不疼?已过而立之年的柏亚峰似乎觉得要是说疼,还真有点难为情。当然我是知道的,被蜜蜂蜇咬,那是能令人抓狂的疼痛,有严重者,甚至因为蜂毒而丢了性命。记得二十年前,我有个年轻的男同事为了帮我摘一只花园里梨树上的梨子,不小心惹着了蜂群,一只蜜蜂钻进同事浓密的头发中,只看见男同事大叫着跳出花园,双手抱头大呼小叫。后来别的同事帮忙把蜇人的蜜蜂从头发中找出来了,但我那个被蜇的同事说他那晚上一整夜都没有睡觉,直到天明时头皮上的疼痛才渐渐变得麻木。那件事让我内疚过很长时间,因此也记忆深刻。

站在我们面前一边说话一边不停把屋子里无序乱飞的蜜蜂往出赶的柏亚峰说“疼哩!也不疼!其实,不过……能忍住……”

我由不得就多看了这个年轻人几眼,中等身高、结实身板、黑里透红的健康肤色,一句话说完,憨憨一笑,一看就是个随和敦厚的年轻人。他接着告诉我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为啥在他那儿,被蜂蜇了都能忍住说不疼。比起这些年来生活中遇到的困苦和疼痛,那被蜜蜂蜇一下又算得了什么!

那时候爷爷还在,爸爸患有神经方面的疾病,妈妈胳膊落有残疾,亚峰和他的姐姐妹妹三个孩子,几乎都是团在爷爷跟前长大的。五月里上山收蜂,爷爷爱带上亚峰,女孩子胆儿小,山上有蛇,身边还那么多蜂,也只有亚峰这唯一的男孩子能给爷爷帮上忙。刚刚八岁的亚峰知道,收蜂收的是野蜂,成功了的话家里就能多出一箱蜂儿来,多一箱蜂儿就是多几十斤蜂蜜,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就全系在这嗡嗡嗡飞出又飞进的蜂儿身上。

亚峰喜欢给爷爷扛蜂兜——竹编的专门用来收集蜜蜂的一种敞口兜子,顶部用铁丝拴在长长的竹竿上,里面抹上一层蜂蜜,拿到野蜂出没的地方,一连声地喊:蜂王蜂王上斗,蜂王蜂王上斗……养蜂人说,蜂儿们听见这神谕一样的呼唤,不由自主就钻进蜂兜里来。养蜂人还说,蜂儿们不光会听,还能闻到蜂兜里蜂蜜的味道,循着美食,不往蜂兜里来也由不得它们。

然而,八岁的亚峰只是觉得蜂兜好玩,举着它晃来晃去,哪里能收得来蜂儿呢。爷爷不做声接过孩子手里的工具,虔诚地边呼唤边缓步往前走:蜂王蜂王上斗,蜂王蜂王上斗……蜂王上斗喽——哎!

蜂儿们一只只地钻进蜂兜里,看到同伴还没有来,有几只又飞出去呼朋唤友,就这样小半天的功夫蜂兜就满满当当。爷爷轻轻把蜂兜从竹竿上解下来,蹑手蹑脚拿去放到早就准备好的蜂箱,换一只蜂兜再收集。

一晃爷爷就老了,似乎都快背不动一只蜂箱,当年那个八岁的孩子却已经长成个虎头虎脑的半大少年。家里依然贫穷,少年亚峰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就回家帮爷爷和妈妈持家了,因为爸爸频繁发病,实在已经不能当一个正常劳动力来让他在家里发挥作用。好在亚峰懂事,他并不为辍学感到遗憾,本来他就不喜欢进学校,他想要学的赚钱养家的本事,好像在学校一下子还学不到。只是回来也无非就是给爷爷帮忙养蜂,花季里背着蜂箱撵着花儿挪地方,秋冬季跟爷爷学习怎样用糖水喂养蜂群。和箱子里的蜂儿们一样,亚峰急切地盼着春天快快来,因为一开春,就能够看到爷爷像变戏法一样,活生生把一箱蜂儿变成两箱。

在亚峰眼里,爷爷无所不能,爷爷还无微不至地宠着这个爱跟上自己和蜂儿打交道的唯一的男孙儿。头一茬蜂蜜割下来,一家人谁也舍不得尝一口,唯独亚峰能从爷爷那儿得到一调羹蜂蜜的奖励。常常是不舍得一口吃掉,伸出舌尖舔啊舔,可也经不住几个回合,那一调羹的甜就全部被他舔下了肚。咂吧咂吧嘴,还想吃,但又忍住了。爷爷说,这些蜜是要换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的。

可即便这样,柏亚峰还是说小时候吃蜜吃太多,如今自己成了养蜂专业户,一年收割几千斤蜂蜜,完全能可着劲地吃,但却一口都不想吃了。不过留在心里忘不掉的,依然是小时候吃蜜的那份美好回忆。

“亏得小时候跟上我爷学了点养蜂的经验,要不是碰上那年政府帮扶我,我还得专门学一趟技术。”说起接受精准扶贫专项帮扶养蜂起家、最终顺利脱贫的过程,柏亚峰这样给我们说。

2010年,柏亚峰24岁,他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先是疼他爱他的爷爷去世,接着他的爸爸发病后癫癫狂狂把一家人赖以栖身的三间旧房子点燃,大火没有能及时扑灭,家中一切尽数烧为灰烬。幸而在省城工作的柏亚峰的二叔,有一座新盖的房子一直在村里空着,二叔知道侄子家发生不幸,主动把空房子借给侄子一家。时隔不久,柏亚峰的爸爸病逝,家里就只有妈妈一个人与亚峰相依为命了。他的姐姐和妹妹那时都已经出嫁。

愁苦的日子,受病痛折磨的妈妈,的确给了柏亚峰不小的压力。想起之前还可以外出务工赚钱养家,如今自己一出门,妈妈怎么办?就在这样的百般愁怅中,柏亚峰去了黄渚的矿上,在矿洞里推矿车,每天能挣个40或者50元钱用来糊口。可怜的妈妈,每天在家里为儿子提心吊胆,谁都知道,矿洞里的活计风险不小。两年后,柏亚峰终于不忍心再让妈妈为自己担心,索性不去矿上,只好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四处打零工,挣点钱养活自己和多病的妈妈。

2013年,柏亚峰听说政府出台了精准扶贫帮扶政策。脑袋灵光的他立即去村上找干部了解情况,连夜写了申请书,向村里申请一个建档立卡户的指标。经过三次社员大会的讨论表决,最终柏亚峰被定为王磨镇林口村的建档立卡户,也就是一个能够享受帮扶政策的贫困户。

那年政府对于贫困户的第一项帮扶措施,就是5万元的贴息贷款。柏亚峰拿到这5万元,打算全部买成中华蜂和蜂箱,继承爷爷的营生,一门心思养蜂,以期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但村主任和村支书却考虑不要全部把资金投入养蜂,毕竟他还没有单独搞过这个技术活儿,万一亏损了没法弥补。建议柏亚峰最好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种植花椒籽和茯苓,可以做到两头保收。柏亚峰听取了村干部的意见,花1万元搞了种植,其余贷款资金用来养蜂。

凭着之前跟爷爷学的一点养蜂经验,柏亚峰开始了他边摸索边学习的养蜂生涯。同村的养蜂能手张林,看到这个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年轻人,为了摆脱家庭的贫困面貌,满怀希望加入到这又苦又累的行当中来,这让他既欣喜又有几分担忧。担忧还是个大孩子的柏亚峰挑不动这副重担,热心的张林主动找上门去给柏亚峰说:有啥困难就给你张叔说,别不好意思张口!

柏亚峰自此将张林当作自己的师傅,但凡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前去请教。有着近30年养蜂经验的张林,尽其所能帮助柏亚峰,让他逐渐掌握了一整套传统养蜂技能。张林告诉亚峰,林口村属山区高寒阴湿地带,没有大片的蜜源地,那就只能选择采集勤奋、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的中蜂。中蜂还有一个优点,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气温只要在10℃以上,它就会出去采集,具有出勤早、收工晚的特点。同时中蜂的抗病性和产品安全性比较高,因此中蜂蜂蜜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相对高一些。而张林自家养的一百多箱蜂儿,就是中蜂的品种,这些年他们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也全赖这上百箱的中蜂养殖产业。

那年初夏,热心的张林帮助柏亚峰从外地采购回来十多箱中蜂,恰逢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和各色花儿一齐开放,柏亚峰第一回养蜂就选对了采购的好季节。这一茬蜂儿没有少打蜜,也是柏亚峰早起晚睡精心照料的结果。小时候看爷爷养蜂,只是觉得有趣,现在轮到他来亲自侍候这些嗡嗡叫还会蜇人的蜂儿们,柏亚峰才感觉到还真不是一件轻松事情。林口村这高寒地带的夏天,夜里气温较低,养蜂人生怕放置在户外的蜂群受凉生病,常常要半夜时分给蜂箱保暖。忙了一天,累了一天,眼看蜂儿们都归巢歇息去了,柏亚峰还不得闲,拿一些塑料布或者草编的帘子,仔仔细细围护在蜂箱周围,自己才安心去睡。

至于一应的养蜂用具,除了蜂箱和蜜桶是买来的,其余像面罩、布垫、蜂扫、过滤网以及巢框等,柏亚峰都利用手边上现成的零碎物件自己制作,使用起来倒也得心应手。有时候忙得忘记了戴面罩,时不时就会被蜜蜂蜇到,好在他如今已成长为硬气的男子汉,很少会喊疼了。其实,既使喊一声疼,他又能喊给谁听呢。

和母亲的清贫生活依然继续着,这一年蜂蜜的收入还是不错的,除了母子二人的生活费用,柏亚峰将蜂蜜出售所得的一大半用来购买了蜂箱,他期待来年蜜蜂分群,能够将十箱发展为二十箱或者更多。柏亚峰似乎天生与蜜蜂有缘,别人家初养蜂总是有折损或者亏本,养着养着放弃了的人家不少,可他一上手就很顺利,蜂儿们似乎能听懂他心里的话,那就是一定要靠这些勤劳美丽的小生灵来给自己开辟一条致富路。蜜蜂在柏亚峰这里似乎格外勤快,就像不勤快就对不住主人无微不至的经管和照顾。

县上派驻林口村的帮扶工作队看到柏亚峰这个建档立卡户还真是养蜂的一把好手,对他的帮扶也就加大了力度。从2013年到2018年的五年之间,县住建局、县检察院、县疾控中心和县农牧局通过工作队和林口村委会给柏亚峰共计资助20箱中蜂、20只蜂箱、一台摇蜜机、20只鸡苗以及100斤白糖。白糖专门用来冬季里缺少食物的时候给蜜蜂吃。

在这期间,柏亚峰积极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养蜂专业培训班,扎扎实实学习了一趟,在之前所学的传统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掌握了更全面实用的养蜂技能,他的干劲越发大。2015年5月,成州大地百花齐放的时节,柏亚峰从二郎乡买回来30箱中蜂,加上之前所养,他的中蜂养殖规模在全村已属比较大的。那一年他意外地在野外收集到一箱蜜蜂,用的还是爷爷教给他的用蜂兜收蜂的办法。

“那一箱蜂儿,那简直就是我的一股飞财,光是那箱蜂儿,我一年就打了3回蜜,一回40斤,一斤30元卖掉,收入了三千好几呢。”柏亚峰给我们夸耀他当年收集到的一群好蜜蜂,笑着的眼睛里亮晶晶两束光。

我们问他:“普通蜜蜂一年能打多少蜜?打几回?”

“中蜂一年顶多打两回,夏季一回秋季一回,这和花期是一样的。一箱蜂儿一回也就能打个三四十斤的样子。”

“一年的蜂蜜全部卖掉能有多少收入?”

柏亚峰告诉我们,那年,他的蜂蜜收获了500余斤,收入15000多元。这一下就更有了干劲,心里的希望越大了。他把所得资金全部在网上买了蜂箱,那时候一只蜂箱120元,一万多块钱也就买回来一百多只蜂箱,可这就已经十分壮大了他的养殖规模。

买蜂箱的目的是为了蜜蜂更多的繁殖,让蜂儿们自然分群显然已经跟不上柏亚峰准备扩大养蜂的计划。他又去找张林这个师傅学习人工培育蜂王,多少个辛苦的日日夜夜之后,成功将几十箱蜜蜂繁殖到近二百箱。

2016年,柏亚峰收获蜂蜜1000多斤,2017年收获1000多斤,到2018年,他除了出售蜂蜜,还积极响应产业带贫政策,给县扶贫办出售200箱蜜蜂,用于资助别的乡镇的贫困户。这一年,柏亚峰养蜂收入达到十多万元,一次性收回了所有投资还有盈余。

“正是18年那年,我们家就算翻过身了,彻底脱贫了。”一直笑呵呵的柏亚峰开心地告诉我们。

趁着柏亚峰给我们冲蜂蜜水,我提起前面那个“飞财”的话题,开玩笑地问他:“你相信那一群蜂儿就是专门飞来帮助你、扶持你的吗?”

“当然相信!我给你们再讲个故事,你们也就都相信了!”

接着他就给我们讲同村的一户人家,女儿考上大学了,因为家里穷,不一定能供得起。正发愁,院子里飞来一群蜂儿,连忙用蜂兜收了养起来,这就有了供女儿上大学的费用。连着养了四年,四年后,女儿大学毕业了,那群蜂儿又悄悄飞走了……

神话般的故事,甜丝丝的蜂蜜水,人坐在柏亚峰家开门见山的屋子里,面前时不时飞过几只黄褐色的小蜜蜂,有种置身森林木屋的舒适和惬意。屋子的一角挨挤着十几个蜜桶,全都装得满满的,每桶有个大约60斤左右的样子。正在柏亚峰家串门的文书说,今年蜂蜜市场价每斤50元,这十几桶蜜就是好几万元现金呢。语气中不无羡慕。

文书看我们关注他,认认真真说亚峰这娃能脱贫,还真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没有扶贫贷款和城里单位的支持,谁也没办法让这个要啥没啥的穷家富起来。接着文书还给我们背诵了一段那年大地震后自己编的顺口溜:天塌地陷多凶险,生活还是无饥寒。时代优越政策好,农家不怕歉收年……

“时代好是真好!政策也确实好!关键还是村上的干部和县上的干部把我帮扶得好,没有你们把我当自家娃娃看待,我一个人长八只手也干不下个好家事。”柏亚峰一手挠头皮,一手拿着个蝇拍轻轻撵蜜蜂儿,对着文书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憨厚的他这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恩。

问到他现在的家庭结构,应该成家娶了媳妇对不对?

柏亚峰毫不避讳告诉我们,2016年花了十多万元娶回来的媳妇,两个人结婚前光恋爱谈了四年多,可结婚不到一年就离了。还不是因为家里穷,没有翻过身,连个娃都没生,媳妇就不愿意跟他了。这几年就仍然和母亲相依为命,直到去年经村主任介绍,和浪沟村一个也是离异的女子重新成了家。女子来时带着个十多岁的娃,嫁过来给柏亚峰又生了一个,现在就是一家五口,也算个大家庭了。问他媳妇儿咋没见着在家,说是住城里供娃上学,他有空了就进城去看娃看媳妇,娘儿几个在城里过得挺好的。

在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林口村,能将孩子送去城里上学是很光彩又不容易的事情。当年一贫如洗的建档立卡户,如今成了半个城里人,这可真是柏亚峰人生的成功逆袭。

这还不算,文书给我们说,柏亚峰还享受了易地搬迁政策,如今已经盖起了三间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时又花一万多元把眼下借住的二叔的房子也买了下来。五口之家再也不缺住的地方,一家人各干其事,三百多箱蜜蜂在蜂场飞出飞进辛勤采集,柏亚峰这一家当年的建档立卡户如今实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蜜蜂儿带着他正朝着甜蜜的梦想往前飞。

进了六月,林口村再往北海拔1600多米的木林里和双碌碡两道沟的木香花渐次盛放,花香隔着几里地都能闻得到,柏亚峰知道又到了该给蜜蜂转场的时候了。蜜蜂转场得等到夜里,所有的蜂儿都归巢之后。夜晚逐渐安静下来,估计蜂儿们全部回家了,柏亚峰去把每一只蜂箱的箱门轻轻关上,以防蜂儿们在转场的路上走失。然后跟村里其余的养蜂能手一起,开起大约有十几辆三轮车,当地叫做三马子的运输工具,一次性就把三百多箱蜂儿转移到另一个蜜源地——双碌碡合作社的蜂场。

这样的转场,常常是二十多户养蜂人家合作进行,今天大家一起给这家转,明天又一起给那一家转,互帮互助,要不了几天就完成了这个需要耐心的力气活。柏亚峰给我们说他爷爷年轻的时候拉着蜜蜂赶花场,有一回往岷县赶,居然把几十箱蜂儿在半道跑光了,也是无可奈何。我喜欢他叙述中所用的这个词,赶花场,多么浪漫和富有诗意!这逐花而行的甜蜜和苦楚,也许只有养蜂人和那些灵性的蜂儿们才能真切体会。我只是在一旁就这么听了会,不过却充分感受到了香甜。

现有79户人家的林口村,目前有29户人家养殖中蜂。而全村26户建档立卡户中就有17户在养蜂,柏亚峰是这17户人家中的佼佼者,他凭借养殖中蜂脱贫致富,成为全村建档立卡户脱贫模范,也成为了脱贫带贫的领头人。目前他已经与其余十几户养蜂的建档立卡户一起成立了“成县王磨镇林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有信心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据计划,他准备今年要把自家现养的蜜蜂儿发展到四百箱,以后除了出售蜂蜜,更多的是出售品质优良的中蜂蜂群。他希望别的建档立卡户能够依照自家的实际情况也不断发展壮大,争取到年底一举摘掉贫困帽。

说到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柏亚峰和张林的妻子都说,种植养殖都不难,起早贪黑吃苦受累也不怕,现在最愁的是产品的销售。今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蜂蜜销售量不如往年,就看这个端午节销量能不能上去一点。我建议他们通过电商来销售,柏亚峰腼腆地说,是考虑过这个渠道,只是和人家搞电商的人不熟,去年他就去了解过陇小南电商公司,但终究没敢主动跟人家合作,于是只好自己在朋友圈叫卖,也委托不少亲戚朋友帮助在微信朋友圈宣传。

可以想见,即便微信的功能已经很强大,他和亲友们的微信朋友圈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想到去年我采访过陇小南的老总赵武强,并加有他的微信,当时我就给赵总介绍了柏亚峰和张林家的情况,赵总很快给我回信说很乐意与之合作,让他们直接找陇小南的田经理详谈,同时又发来田经理的电话。我把赵总的回信转发给柏亚峰和张林的妻子,他们很高兴,说抽空一定去和陇小南商谈合作事宜。在这儿预祝他们商谈成功合作愉快。

“还有三个月的好光景!等到九月菊满地开的时候,我们的蜂儿就又能好好繁殖了。”开心的柏亚峰站在六月的艳阳天里,笑容满面憧憬着秋季里收获的希望。通过他向往的眼神,仿佛在我们面前,已经浮现出黄澄澄一大片一大片的蜜源地,而那些嗡嗡嗡飞个不停的蜜蜂儿,正从一箱变为三箱,再变为五箱。母蜂、子蜂和孙蜂……一代一代,都将成为柏亚峰的林荣合作社中最辛苦也最勤劳的一员。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 剑 榕     编 辑:马   茜

 

 

浏览数165 点赞数1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