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圆梦陇南 | 产业拓宽致富路

产业拓宽致富路

 

作者:唐秀宁

 

采访组抵达文县的那天,晚饭后我们和宋彬、罗愚频、宋付林、小米诸兄沿白水江岸边散步。付林兄指着江边几处仿古建筑和整齐的绿篱带告诉我,现在这个地方被称作文县的江南公园,是城里人晚饭后纳凉消闲的好去处,欢得很!

“欢得很”自然指的是欢歌劲舞的健身队、面朝视频倾情演唱的直播歌手、一团和气携手散步的老年人以及笑闹着的孩子们。可除了这些,在我看来欢得很的还有奔腾不息的江水。因前夜下过暴雨,江水浑黄,但却更有气势。我喜欢这个小小山城,就是因为有这条江水穿城而过,小城里几位老朋友热诚率真且酒量过人,我常觉得极与这条江水的滋养有关。

此时,我们主客一行正是于微醺中漫步江岸。罗愚频兄听说我们明天要去县城南部的丹堡镇采访,即刻就给他的朋友何国祥——丹堡镇党委书记打电话约定接待陪同我们的时间。因为近前,我能清楚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很大,那份热情和豪爽,简直就像也刚喝过半斤红川酒一样。

一般酒后的约定,谁也不会太当真,我亦如是。因之第二天在丹堡河边“何宗韩故里”的刻字石边见到已经等我们好久的何国祥书记时,我忽然为自己并未真正相信昨夜的约定而感到惭愧,更因为采访组路况不熟以致姗姗来迟而感到分外内疚。大块头相貌敦厚的何书记跟我们简短打了声招呼,就上车在前面领路,一径朝丹堡镇前山村直奔而去。按照县扶贫办的安排,我们这次的采访对象是丹堡镇前山村的贫困户刘卫全。

山路盘盘,山路弯弯,两辆车子一前一后相跟着逶迤而上。随着山势渐高,平坦的路面在视觉上变得狭窄,重重叠叠的群山仿佛自己在移动,将我们一层一层往高处推送。云彩远远地退到山后面,极其妩媚地在蓝天和黛青的山峦之间变幻流动,天气好极了。这是立秋后一日的伏天,蝉鸣如潮,感觉耳膜快要不堪重负时,车子忽然停到一处蝉声渐弱的地方——丹堡镇马家前山万亩核桃花椒示范园。

带着顶草帽的何国祥书记领我们站在山巅往下看半山腰丘陵地带的花椒园,因为远,看不到正在采摘期的红红花椒,只有数不清的椒树遍布田野,像黄土地上升腾而起的绿云,的确蔚为壮观。回过头来往回又走了几步,人就被浓烈的椒香包裹,眼前一大片果实累累的花椒树,有人在树旁摘花椒,速度极快。我用手机拍了几张花椒特写,画面一片红彤彤。何书记给其中一个摘花椒的中年男人说:“老刘,市上的作家今天是专门来采访你的,赶快把你这几年种花椒养猪养鸡脱贫致富的经过给大家讲一讲。”

老刘丢下手里的活儿,跟我们一个一个握手打招呼,然后给妻子和帮忙摘花椒的另外俩人说,那我回去了,你们先摘。何书记一看树下有个背篓,说要不就坐背篓上,现场采访,也少耽误你干活?老刘却执意要请我们到他家里去,说地头没有啥招呼客人。说完就头也不回在前面领路,我们赶紧跟上去,顺着来时的车路一径往下走。路旁山崖上盛开着大捧大捧的两头毛,跟路边的野棉花一样都是粉紫的颜色,阳光下带着淡淡的秋意。

老刘走路很快,我们跟着他七拐八拐,就到了他家的房背后,一棵树上倒挂着几块石头和一个小小磨盘。我被这个景象吸引,以为神奇,何书记告诉我这是在用重力拉拽制造打核桃的木杆。过不了几天,这儿的核桃就该成熟了,今年雨水丰沛,核桃丰收在望。何书记走路快,边走边答应地头摘花椒村民的问候,感觉这儿的每个人都认识他。忽然他发现一簇开得正旺的两头毛,不由停下脚步去拍照,坎上干活的农人大声请他去家里喝茶吃饭,何书记摘下草帽来告诉人家,今天顾不上,下回吧,你好好摘花椒,这天气,干活要赶时辰呢。

蜿蜒曲折的水泥盘盘路在阳光下一片耀眼的银白,我们直感叹如此高的山上,能修这么一条宽阔平展的水泥路确实不容易。何书记回头问我们,上山时数没数拐了几道弯?这下还把我们给问住了,只记得当时坐车里感觉路越走越窄也越陡峭,我们有点紧张和担心,我就算胆大,也只忙着隔车窗拍山顶的云彩,哪里还顾得上数几道弯。何书记就认真告诉我们,这条上山的路,总共有24道拐。啧啧,难怪差点晕车了呢?我心想。

同行的两位男士问何书记,这么长这么多的拐弯,修路一定不容易,少说也得上百万元的经费吧?何书记就呵呵地笑了,他说哪儿来的上百万元?我这条路总共就花了10万元,还多是我求爷爷告奶奶拉来的赞助,当时这条路就没有列上项目,谁都不看好,都以为是难以修通的路。可我这个人偏不信,越是难我越是要挑战,于是就硬着头皮领着大家较了个劲,修通了这条产业路,事实证明我做对了!你们看看这满山架岭的花椒树,树下面套种的黄豆、辣椒和蔬菜长得多好!要没条好路,这些山地照样还得撂荒,乡亲们照样得穷下去,打工虽然能挣几个钱,总不是长久之计,农民靠种地发家致富才是正路子。现在好了,山下的人家上山种庄稼收庄稼,骑个摩托或者电瓶车,要不了二十分钟就能来,以前上趟山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走路都把人累趴下了,哪里还有力气干农活。

何书记接着说,马家前山是丹堡镇的深度贫困村,全村106户人家,有55户就是建档立卡户,贫困发生率比较高。在没有这条产业路的时候,山上的乡亲很多都把承包地丢弃了,全都跑去外面打工,一家老小租房子住进了城里。自打2015年我们筹备修路,到路修通后又着重发展产业的这几年间,乡亲们又陆陆续续回来了,这山前山后才渐渐又有了人家和炊烟。几句话说得动情,也透出满满的成就感,这个老农一样的乡镇党委书记传达给身边人的亲切质朴,让人恍惚觉得面对的就像是自己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大哥。这个老大哥跟地头劳作的人又那么熟络,仿佛他就是这马家前山的一个村民。

说话间就到了刘卫全家里,真是地道的山里人家,几间土坯青瓦房背倚公路下面的土坎,面朝连绵不绝的青山。不大的小院被粉刷一新的围墙(当地人叫照壁)包围,小狗在院门口汪汪叫,院子里晾晒着刚摘来的花椒。进门屋里沙发茶几桌椅板凳齐全,几样家电也摆放得正是地方,一看就是会过日子的人家。屋里热,我们索性出来坐在房檐下的矮几旁聊天。刘卫全忙前忙后倒开水,还拿出几瓶矿泉水来请大家先喝点解解渴,天实在是太热了,毕竟还是三伏天,文县又是全陇南夏天最热的地方,瓶装矿泉水喝到嘴里一点都不凉,像温开水。

今年五十四岁的刘卫全说他是前山村上社组村民,家里四口人,他和老伴及俩儿子。俩儿子还都没有成家,结伴在西安打工。我问那刚才在地头摘花椒的年轻人是谁,刘卫全说那是他雇来的帮工。就是说,这个当年的建档立卡户,如今已是自己脱贫并可以带贫的富裕户了。了解的过程中,不出所料刘卫全和许多建档立卡户一样,通过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经。刘卫全说他如今靠所种植的20亩花椒、椒树下又套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另外每年养6头猪,年收入达到近20万元。这几年的收入主要供给两个儿子上大学,现在娃娃们打工能挣钱了,却还面临着娶妻成家,他和老伴趁着还能干,想给娃们多添补一点,这不,后半年就要给大儿子娶媳妇呢,现如今农村的彩礼也是动辄好十几万元,要是没有像镇上何书记这么好的领导,他就想都不敢想这些好事情。

程式化的脱贫故事几无新意,所不同的是,之前的采访对象,都会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而刘卫全一再强调的是镇上的领导好!而这个镇上的领导,明确就是指的何国祥书记。老实木讷的刘卫全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一个劲搓着粗糙的大手,满面真诚告诉我:“真的!多亏镇上的领导,多亏何书记给我们修路,就连地里的花椒树苗,都是何书记亲自给我们调来,一听说哪儿的树苗好,镇上的领导就先替村民去联系。就说发展养鸡养猪,村里谁家要是有老母鸡抱窝,孵出一窝鸡娃来,镇上就给谁家奖励200元钱,这都是何书记亲自定下的政策,这是倒下身子给我们服务的领导啊!”缓口气,刘卫全继续说:“领导们不光管生产,把我们生活上的大问题都给解决了,尤其是吃水的问题,我家早就把自来水接到了灶头上,村里家家都有了方便水吃用。何书记还给我鼓劲长精神,扶持我买了钢磨,给村里人磨面和粉碎饲料,这就又添了一笔收入,只是就把人给忙很了,门里门外都有活儿,不过人干得高兴,越干越有劲了!”

望着刘卫全瘦削却精神焕发的脸庞,一双发亮发光的眼睛,我断定他说的百分之百是真话,绝没有人会教给他如此这般肯定镇上干部的成绩。不是因为被感动,不是因为事实说明干部一心替村民着想,不是如今的刘卫全一年能有个十万二十万元的收入,我想即便有人让他故意说这样一番话,他也绝不会说得这么开心和爽快。于是我进屋去笑着给何书记说,不如我把今天的采写对象换做你好了,老刘他尽讲了些你的功劳和成绩。

书记何国祥就笑了,也没有不好意思,习以为常的表情说明他是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但何书记也再没有补充说明,说要是采访结束了,我这就领你们看看咱们前山村新建的文化广场去。还是七拐八拐的山路,不过全部都是硬化路面,比刚来时的车路略窄些,也就几分钟,车子停到一个山弯处不大的一块平地上。何书记指着远远的一个建筑,说那是新修的戏台,当地有花灯戏演唱传统,多年没有表演场所,眼看这个民间戏种都快要失传了,他的文化广场别的都不重要,戏台比啥都重要。“我这是在抢救文化遗产,你们是文化人,比我懂,比我知道它的重要性对吧!”说这话的时候,书记何国祥颇为得意和骄傲:“脱贫脱贫,不光是物质脱贫,精神脱贫才是真脱贫!就是要让群众有文化生活才行,农闲时一唱戏,村里就有了响动,就有了阳气,要不了这么偏僻的大山里,咋能留得住个人呢。”

从家里跟出来的刘卫全,一直在后面默不作声,这时也给何书记作补充:“这是我们村上曾经最脏最乱的地方,以前一村子人往这儿倒垃圾,自从何书记来看过以后,就发动人把垃圾处理了,又把前面的深沟垫了起来,硬是开出来这块平地,不但支起了篮球架子,还给我们办了宣传栏,指导核桃树和花椒树种植,何书记是个细心人也是个热心人,我们最信任的就是他!”

短时间的参观和采访,我实在对这儿的整体状况没有太多了解,但从刘卫全给党委书记何国祥的评价中,我看到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情怀和初心。同时也深深感到,一个攒劲的乡镇领导对于当地民生及发展的重要性,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何国祥书记这样务实的基层领导干部,我们的脱贫攻坚战才有可能最后取得胜利。

从马家前山下来,何国祥书记领我们去农家乐吃午饭,说今天让我们尝尝当地特色面食——豆面。一人一海碗酸菜豆面面条,没有盐,四样腌咸菜下饭。我尝了一口,感觉味道太清淡,就把咸菜往碗里拨拉了一点,何书记看到后笑着说我这是错误吃法。说文县人吃豆面不要盐,主要是吃面条里新鲜的豆香味,一口面,一口腌咸菜,他们从小就是这么吃的,啥时候都吃不腻。我倒是想学着他那样吃,但咸菜已经与面条混在一起分不开,也就在没有尝到豆香味的情况下将一碗面条给吃完了。

利用短暂的饭后休息时间,我从何国祥书记哪儿了解到丹堡镇这几年在促脱贫道路上的所作所为:充分考量各村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带领引导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下经济。帮助贫困户“找一条致富门路、学一门实用技术、培育一个致富产业”,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务实的举措培育和发展好富民产业,决胜脱贫攻坚战。

为了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丹堡镇结合花椒产区的优势资源条件,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建立“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联动发展机制,将村民闲置土地、富余资金、剩余劳动力、房屋资产等通过分项整合的方式进行整合,引导群众发展花椒产业,全力打造了前山、上丹等“三变”改革示范样板区,致力于让“花椒树”成功变成“摇钱树”,有效助推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摘帽。

何国祥书记说,丹堡镇通过椒苗补植和综合管护,已发展花椒2000余亩,初步建成马家前山片区万亩核桃花椒间作示范园区。今年全镇花椒良种优化比例由去年的59%增至今年的63%,宜椒区人均种植花椒达到220株,产值达500余万元。全镇花椒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显著提高,可以说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对辖区内地形地貌及物候情况了如指掌,对新发展产业如数家珍……眼前的何书记讲述起来滔滔不绝富有激情,不仅对目下的发展状况比较满意,对于未来,他还有更多想法,希望这个有着美丽河流山川的地方不仅只是脱贫,还要早一点富裕起来,以使那些因为贫困而离开家乡出外谋生的丹堡人能早点看到家乡的变化,早点回来守住这一片热土,留住大家魂牵梦萦的乡愁。

 

我想起罗愚频兄曾说他这个当乡镇党委书记的朋友还是一个诗词戏曲爱好者,更是一个极其热爱文化的基层乡镇领导,这就更让人对他有了十分的亲切。然而他又是那样的谦虚,呵呵笑着说自己不过喜欢文艺,人家文化馆的罗馆长那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呢!从说话的语气中听得出来他对于文化人的敬慕,这尤其令人感动。

从刚加上的微信朋友圈,我看到两天前他写的一首律诗《党员干部助农采摘花椒》:

万亩椒林万亩珍,党旗指引堡中人。

一声倡议出援手,遍野忠肝奉献身。

众志成城挥汗水,和衷共济踏风尘。

扶贫路上留奇迹,不忘初心主义真。

诗作虽直白,略有打油的意味,然却情真意切,颇能振奋人心。不过几十个字,足以淋漓尽致表达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拳拳之心,同时流露出这个乡镇党委书记对丹堡镇发展花椒产业的热爱之情和坚定信念。另外一首七绝更惹人喜爱:金秋喜乐到农家,遍野漫山开小花。万簇红云织锦绣,明年计划续桑麻。

以红云比拟成熟的花椒,何其浪漫而富有诗意!而诗中所展现豪情满怀的未来可期,又是一份多么深情的对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郑重承诺。

直到我们又去中庙镇采访的那天,陪同我们的文县扶贫办主任叶柏林告诉我,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中,丹堡镇的何国祥是干工作的一把好手,他的思路清晰,想法超前,始终能够紧抓国家政策的优势,这几年为丹堡镇争取到不少发展机会。哪像某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始终跟政策配合不上,让人干着急没办法。说这话的时候,叶柏林对何国祥的赞许溢于言表。自然这又是后话了。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 制:高   岩     责 编:高 剑 榕     编 辑:马   茜

 

浏览数143 点赞数0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