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禀赋 创新发展格局
奋力谱写西和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西和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刚刚闭幕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并做出部署,为陇南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今后一个时期西和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把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与提升西和文旅康养发展紧密结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西和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要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乞巧文化、仇池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核心资源为基础,构建“一个龙头、一心驱动、一廊串联、三区支撑”的“1113”文旅发展新格局。即:“一个龙头引领即乞巧文化。借助国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将西和县乞巧文化做大做强,擦亮西和‘乞巧文化发源地’的金色名片,使其成为陇南乃至甘肃文化旅游国际化著名品牌;一个中心驱动即汉源镇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强化汉源镇区位和交通条件,建设综合性文化旅游集散地和甘肃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站;一个廊道串联即打造G567文化旅游景观廊道,充分展示西和县深厚的文化资源;三大文化旅游板块支撑即形成北部以长道、宁家庄、石堡镇包集村等为主的三国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中部以晚霞湖、云华山等为主的乞巧民俗文化旅游板块;南部以仇池山、八峰崖为主的仇池文化旅游板块。”讲好空城计、织女和刑天等“西和故事”,建设全产业融合、全要素配套、全时空统筹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响“乞巧西和,仇池福地”文化旅游形象和品牌,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促进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及第三产业的龙头。
二、打造文旅融合新乡村,树立乡村旅游品牌
将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深入挖掘乡村院落、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间艺术和传统劳作方式等地方特色,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打造具有西和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空间。合理利用和盘活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晚霞湖景区和云华山景区为核心,培育谢庄村、姜窑村、稍峪村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示范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动乡村传统工艺振兴,挖掘利用优势传统文化技艺,形成以石堡镇包集村刺绣产业、稍峪镇稍峪村草编产业、西高山镇朱刘河村麻纸产业为主导的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乡村工艺品牌。积极实施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建设。扶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土人才,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西和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要素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三、持续扩大对外宣传,提升西和旅游知名度
以品牌营销为抓手,围绕陇南“文旅康养强市”目标定位,讲好西和故事。一是制定全县文旅品牌推广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广泛宣传活动。加强与主流媒体营销合作,布局演出基地、文化中心等机构,形成“1+N+X”的文旅目标市场推广、形象展示平台及线上线下互动的全媒体营销网络体系。二是着力打造文旅节会系列品牌。大力推广特色节会活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出以“中国七夕文化旅游节”为引领的一批旅游节会活动,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西和城市文旅“名片”。三是扎实做好“一部手机游甘肃”数据信息接入工作。强化智慧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全县所有旅游景点实施智能监测和远程实时管控。协调督促晚霞湖景区、各星级酒店、旅行社、星级农家乐及农家客栈等涉旅企业及涉旅人员完成综合信息采集平合相关信息,对接旅游企业线上预定等功能,提高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四、整合优势文旅资源,助推康养产业提档升级
依托乡村资源优势,借鉴康县“山根梦谷”和宕昌“山湾梦谷”模式,做亮西和“乡养”、“文养”“食养”等系列康养产品。“十四五”期间打造姜席镇谢庄村、姜席镇董堡村、姜席镇董坡村、石堡镇包集村、卢河镇草关村、大桥镇鱼洞村、稍峪镇稍峪村、稍峪镇团庄村、长道镇宁家村、石峡镇高河村、西高山镇朱河村,康养旅游示范村11个;打造姜席镇谢庄村、大桥镇鱼洞村,两个标杆村;扎实做好村庄康养产业前期规划工作,全面推动西和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高岩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杨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