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千山万水西和留有足迹
——红军长征在西和
长征的开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没有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除陕北根据地外,其余各根据地的红军,相继被迫退出根据地,开始了前所未有、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二、六军团在各路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后,经过一年时间顽强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百团围剿”,钳制着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当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相继于1935年9月抵达陕北后,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围困,也开始了长征。
红二、六军团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历程,打垮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转战贵州、云南等省,行程15000里,翻越横断山脉大雪山,于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当日,根据中央的电令,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并将原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编人红二方面军,成立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总政委,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甘泗琪任政治部主任。
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两军领导人在甘孜举行会议,研究确定了今后的行动方针。由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等同志的坚决斗争,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意见,作出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决定。同时,由于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抵制,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和红军的阴谋被彻底粉碎。七月中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八月,二方面军从甘孜出发;穿过松潘草地,越过岷山雪峰。先头部队大军于8月16日进人甘肃境内,25日到达哈达铺,29日撤离哈达铺向礼县挺进,9月1日抵达礼县城。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三十二军,于9月1日到达哈达铺。
根据新的情况,8月30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指示红二方面军下一步的行动是:“东出甘南和陕西南部,占领成、徽、两、康、凤县和宝鸡地区,从右路拖住胡宗南的尾巴,配合一、四方面军进行静(宁)、会(宁)战役”。根据这一战略部署,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于9月7日发布了“乘陕甘敌人分兵踞城的弱点,透过其封锁线,打出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略阳之敌,并袭取之,以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为目的的“成徽两康战役”的基本命令,并决定二方面军分为三个纵队:六军为左路纵队,攻战两当、风县;总指挥部、三十二军、二军四师为中路纵队,出击成县、徽县;二军六师为右路纵队,袭取康县、略阳。
光辉的足迹
二方面军在哈达铺、礼县经过十多天的休整,左路纵队六军在方面军副总指挥肖克、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参谋长彭绍辉、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率领下,于9月14日从礼县红河出发向天水镇挺进。途经罗家堡附近,与国民党王钧部一个连遭遇,红军十七师一营将敌一举歼灭,俘敌40多人,缴获无线电台1部、步枪40余支,全军将士士气倍增。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在长征日记中记述:“此为当前伟大胜利之开端”。接着,六军经平南川、娘娘坝、李子园、高桥等地,向两当挺进,于18日一举攻克了两当县城。十八师于19日攻克徽县城。之后,又分兵出击,打击凤县之敌。
左路纵队二军六师,在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的率领下,于9月12日由宕昌县脚力铺出发,经礼县白河、雷坝、王坝、山峪、肖梁等地,16日到达西和县太石河乡崖湾村宿营,师部住王希金家。18日,主力红军翻越嘉庆沟去武都隆兴,经甘泉、佛崖、望子关、长坝、巩集等地,19日攻克康县城云台。部分红军同日沿太石河而下,当晚驻大桥蔚家河口。次日,爬上媳妇溜翻越铁山,到达武都县龙坝乡冯坪村。那里山大沟深林密且地处两县边界,利于隐蔽。红军原计划在这里休整几天再追赶大部队。第二天接到马尚智的情报,第三天主动撤离,中途遭敌军围追堵截,有20多名红军被堵截返回冯坪,顺沟壑而下,途经西和县大桥乡乔庄、龙凤.韩河村去了康县。六师主力亦出击略阳。中路纵队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琪的率领下,9月11日从哈达铺出发,经理川闾井,12日到达礼县上下洮坪,14日经红口、茨坝,进入西和县姜席乡境内,宿营曹沟、彭寺四图、周庄等村。15日从姜席出发。为掩护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县城,四师十二团沿峰坪梁直插隍城,意在阻击县城守敌。纵队主力则取道郑沟、板桥,当日宿营姚河、姚堡、卢山、二郎、梁集、寨子、兴庄、横岭等村,16日抵达石峡,17日抵达纸坊。四师于同日抵达成县小川,夜间连续行军向成县挺进,18日拂晓一举攻克了成县城。二方面军三路纵队在17、18、19日短短3天内攻克成、徽、两(当)、康四县,取得了“成徽两康战役”的伟大胜利,它给盘踞在陇南等地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军队,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大大扩大了党在甘肃的影响。它使二方面军获得了休整的宝贵时机,在兵源和物质上得到了必要的补充。它迅速打开了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互相呼应、互为犄角的战略新局面,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艰苦的历程
1936年夏,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共同北上,蒋介石惊恐万分,深怕三军会师对自己不利,急令其第三军(军长王钧)驻防陇南,堵截红军。西和、礼县各驻一个团的兵力,敌军日夜修筑碉堡工事,国民党县政府加紧派人派料。敌十二师师长李xx亲临西和布防,沿白水河到上城、隍城,开挖了交通壕,加强了防御工事。当时正是夏收季节,给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群众怨声载道,无不咬牙切齿。
9月1日,左路纵队六军抵达礼县城,敌军命驻西和之部队全力增援礼县之敌。9月15日,中路纵队从姜席出发,为掩护大军顺利过境,四师十二团直插隍城居高临下,城内守敌恐怕红军破城,紧闭城门开火阻击,双方对峙射击约一个多小时,红军遂撤离隍城。敌十二旅旅长马昆、国民党县长马廷秀抱着只要红军不攻城,守军亦不出击,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也没有下令部队出击。9月16日,红军从姚河、二郎等地出发后,敌出动两架飞机尾追轰炸,将3枚炸弹丢在赵五乡境内的云雾山附近。同日,敌旅长马昆、县长马廷秀组织了一个“敌工队”,四处搜寻红军的文件、标语、遗物等,并收容了因伤病掉队的红军伤病员数十人,经短期治疗后,分批送往其军部。收集到的标语有“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等。长征路过西和的二方面军中、右两路纵队,据亲眼目堵当时情况的老年人讲,由于长途行军,缺乏休整,给养很差,红军战士许多人面黄肌瘦,穿着不仅单薄而且破烂,沿途村庄常有因病掉队的战士。长征,确实是艰苦的历程。
红军过后,在姜席乡流传着一首反映红军路线的民谣:“走江口,过茨坝,大营扎在曹彭家。山脚地畔路边走,李家窑上杀恶狗。周家大营缓商量,席家川里吃干粮。隍城上安的水机关,两架飞机打旋旋。土荞峪下山人平川,炸弹丢在云雾山。大军过了横岭山,晚上驻在石峡关。西和一仗打得欢,红军直下徽成县。”
时间虽已流逝;但那一段兵荒马乱,兵匪横行,红军历尽艰辛,路过西和的艰难困苦,人民群众是难以忘怀的。
红色的记忆
在国民党长期黑暗的统治下,广大人民饱受了苛捐杂税,抓兵拉佚,兵匪徭掠,饥寒交迫之苦。群众普遍的观念是:兵即匪,兵匪一家,兵匪无分。“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大肆进行反宣传,说什么“共产党不仅共产而且共妻”。在这种反动舆论的迷惑下,不少人对共产党和红军,由于不了解而怀疑,顾虑重重。所以,红军过境时,沿途村庄的群众,除老弱病残在家守门外,其余青壮年和能跑动的老人,都拉上牲口远走高飞,上山进林,外出躲避。红军每到一地,面对的都是“铁将军”把门和高龄老人和娃娃守门的戒备情景。为了解决食宿问题,红军只好四处喊话宣传:“我们是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穷人的队伍,我们不抓兵、不拉侠,我们不拿你们的东西。你们不要听信谣言,不要害怕,你们回来吧。”红军每到一地除了口头宣传外,还要写墙头标语进行宣传。群众记得的有:“救国必须抗日,抗日必须反蒋”、“红军不打内战,军民团结抗日”。红军进人姜席乡四图村,村里空无一人,晚上宿营困难不大,问题是每个红军战士袋内都空空如也,没有食物充饥。战士四处喊话宣传,也收效甚微。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只好深人户内寻找面粉和粮食。一家四合院大门没有上锁,红军在这家寻找了一些粮食,但无钱可付,主人又不在家,为了体现红军的纪律,除丢下了一条毛毡抵债之外,政治部主任甘泗琪还亲自署名写了一张“借粮四石,日后归还”的借据,贴在门上。1985年6月6日,笔者踏着红军的足迹;在四图村了解红军长征过境的情况时,主人马贵荣才道出了当时的情况。他遗憾地说:“可惜那片毛毡和借据都没有保存下来。”四图村村民马举珍说:“红军纪律很严,生活虽然艰苦,但不白拿群众的东西。一位红军用了我的一双鞋,却给了我一件夹袄”。在周庄村,红军既无食物充饥,又无现钱买粮,为了遵守军纪,只好用一口行军锅换了一些面粉,勉强解决了当晚断炊挨饿的暂时困难。红军路过十里村时,农民任生录怀着对红军的热爱,特意端上酸梨让战士们品尝。红军说,如果要钱我们就收下,不要钱我们不能白吃。白吃自拿我们要受处分的。在二郎村,一位红军战士走进李应海家里,看见桌上堆放着馍馍,便问馍馍多少钱一个,给我卖一点行吗?李应海老人当时心里想,敢要钱吗?自古以来当兵的走到那里,吃到那里,见啥拿啥,非骂即打,秀才见了兵,有理也说不清。李当即说,拿上吃吧,给啥钱哩!但红军说啥也不行,只好照价开了几个铜板。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实际行动,对李应海教育很大。李应海逢人便讲;开天辟地几千年,这样的队伍很少见。二郎村符占魁老人回忆:红军进村后,用了他家一些草料都照价如数给了钱。他母亲帮红军做了两顿饭,都坚持付了工钱。临走时,还把里里外外的环境都打扫得一千二净。部队撤离后,还有专人检查执行纪律的情况。红军在姚堡村宿营时,村民姚玉秀父亲刚去世,还停柩在地。部队首长讲话说,这家老人刚去世,上房里不要住人打搅。当时,姚玉秀家住房比较宽敞,共住了90多人。为办丧事蒸了几大锅馍馍,磨了几口袋面粉,姚玉秀提心吊胆,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红军撤离时;不但没拿姚家的一草一木,而且还放下了许多铜板和麻钱。姚玉秀感动地说,我活了这把岁数,还没见过这样好的队伍。在姚河村,发现农民姚庭海身上生疮,卫生员给无偿贴药治疗,使这位农民深受感动。在兴山村,发现赵应才父亲年老体弱,衣服单薄,红军送给了皮袄一件。红军济困扶贫的实际行动,对群众教育很大。右路纵队在崖湾村宿营时,正值玉米成熟季节,有的红军战士当时饿得实在不行,想掰玉米棒充饥,苦于找不到主人,只好掰下玉米棒将麻钱挂上,作为补偿。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到做到。有些玉米棒子虽然被掰了,但却挂上了麻线,这样好的队伍千古少有。中路纵军在石峡宿营时,开杂货铺的刘志荣家也住了一些红军,当时刘志荣十分担心,红军不拿群众的东西谁见过?第二天红军撤离时,他发现自己店铺的小百货丝毫未动,完整无缺,这才把心放下,而且从内心里相信红军,敬佩红军。
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戳穿了国民党的反宣传,事实教育了群众。红军铁的组织纪律、打富济贫的实际行动、尊重群众尊老爱幼的模范事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秋毫无犯的高风亮节,充分证明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工农子弟兵。以上星星点点的红色记忆,在西和人民群众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红色的种子
红二方面军两路纵队,在长征路过西和时,个别红军战士因病因伤,未能跟上大部队继续前进,而遗憾无奈地失散留居在西和这片热土上,成了红色的种子。在姜席乡周庄村宿营时,一位年仅十五六岁名叫杨桂花的红军女战士,因脚肿腿疼寸步难行掉队在周庄,后来与本村青年周风成结婚。红军路过十里乡板桥村时,身体瘦弱、病惫不堪的吴高高,一时昏倒在路旁的包谷地里,等他苏醒过来时,已被本村农民吴大郎等人抬到了家里。他挣扎着要追赶大部队,但力不从心,在大家的一再劝说安慰下,他就在板桥村上门招亲,在那里扎下了根。在太石河乡崖湾村宿营时,一位名叫王维春的红军战士,突发重感冒,昏迷不醒,掉队后,在当地农民王希金母亲的细心照料下,才转危为安,后来在谈坝村招赘落户。红军路过大桥乡乔庄村时,一位贵州籍名叫进财子的年仅十三四岁的红军战士,不幸突发高烧,一时不省人事,同行的20多名战士正遭敌人的围追,只好百般无奈地将这位年纪最小的同志丢在了乔庄。因病失散在西和的红军战士,除以上同志外,据县民政局有关资料记载还有很多。
在红军的宣传教育与实际行动的影响下,西高山乡成集村青年成万义,告别了母亲,在成县小川追上了红军,加人了革命队伍。还有许多在外地打工谋生的热血青年,也勇敢地参加了红军。能够查找出的有:符德贵、张德荣、王启明、任留银、文生玉、张德山、赵自忠、宫社廷、卢更子、白诚。长征是播种机,它在西和这块土地上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使人们对红军、对共产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使广大劳苦大众,在漫长的黑夜里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坚定了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要来临的信心。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仅以本文献给长征路过西和的同志;献给因病掉队在西和扎根落户的红军战士;献给怀着远大理想在外地光荣参加红军的西和籍红军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