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基于习近平重要论述的分析
日期 : 2021-05-21 10:12:15
来源 : 《党的文献》2021年第1期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2021年 2月 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本文基于这一概括,结合学习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和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脱贫攻坚战伟大斗争的实践历程,谈一谈对脱贫攻坚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一、上下同心
“人心齐,泰山移。”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脱贫攻坚是一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这个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的构建,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社会各方面力量得到广泛、高效的动员和凝聚,共同向脱贫攻坚的目标发起冲刺。
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协同推进脱贫攻坚,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习近平反复强调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性。2012年 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他就提出,“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号召大家一起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2014年10月 10日,在国家首个“扶贫日”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2017年 6月 30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创造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社会动员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搭建了社会参与平台,创新了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号召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各级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这样谈到团结的重要性:“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要深刻认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的道理,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以互助促发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合力攻坚。特别在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给脱贫攻坚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全党全社会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倾情投入,凝聚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
在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的同时,党中央更加注重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在党中央的全面调动和积极引导下,广大贫困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感染,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脱贫群众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由内而外发生了深刻改变,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充实和升华,大大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本领。贫困群众同全党全社会一起,上下同心,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中去,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二、尽锐出战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无论有多困难,党中央都下定决心必须打赢。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省区市都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履职尽责,争分夺秒,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脱贫攻坚战考验着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越在关键节点、越在完成关键任务的时刻,越要冲锋陷阵,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正如习近平在 2020年 6月考察宁夏时强调指出的: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为此,党中央倾力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对于如何选人用人、如何合理布局战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习近平指出:“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落实好向贫困地区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举措,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他进一步指出:“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在 8年的新时代脱贫攻坚中,全国累计选派 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 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也被群众们亲切地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们是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践行者。
为了能够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中央不断加大对扶贫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 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 4400多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 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 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东部 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 1005多亿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 1万多亿元,等等。党中央将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将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将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如此下大力度支持脱贫攻坚,正是体现了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惜任何代价、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斗精神。
三、精准务实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他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他同时强调,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出水才见两腿泥。”在指导扶贫工作中,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他要求,在扶贫工作上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他坚决反对各地制定扶贫目标不符合客观条件层层加码的做法,谨防引发“被脱贫”“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我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脱贫攻坚的实际出发开展各项工作,措施精准到位,使各项方针政策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搞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花架子。脱贫攻坚战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必须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反复强调两个关键点:“准”和“实”。“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他进而提出四个“实”:即领导工作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在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中,习近平坚决反对和制止那种不顾实际、心浮气躁、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坚决反对搞不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习近平对扶贫工作要求从严从实,树立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良好作风。
在脱贫攻坚中,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到“贫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他反复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找准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做到一村一策、一家一策、一人一策。这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真正将求真务实精神落在了实处。
事实证明,精准扶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精准的科学方法和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是精准务实精神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精准务实精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四、开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必须贯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脱贫攻坚工作中尤其需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贫困地区要突破发展瓶颈,彻底摆脱贫困,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在工作中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基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在开展脱贫攻坚实践中,十分注重创新思路方法,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根据各个贫困地区所处方位、发展情况等具体特征,把发展“短平快”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等各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农业现代化又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指出:“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要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广,不仅从经济上解决贫困地区的困难,更要从科学技术上为贫困地区打通关卡,为贫困地区的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使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