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恢复高考的准考证(中国国家博物馆报送)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引言
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最直接、最公平的方式。1952年,新中国建立起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遭到废除。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1977年国家作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当年12月,全国570多万名考生,手中攥着迟到已久的准考证,怀揣着读书的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走进考场。其中27.3万人进入大学校门,成为时代的幸运儿。经过几年的学习锻造,他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知识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而一张张小小的准考证在忠实记录中国恢复高考这一历史时刻的同时,也折射出我们国家和民族对知识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批1977年高考准考证,这些准考证来自全国各地,均为纸质,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种多样。与今天那些设计精美的准考证相比,它们的式样、印刷和制作都很简陋,只包含了考生照片和一些必要的信息。以这张北京市准考证为例,纵13.5厘米,横9.7厘米。正面上方印有“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中间是考生姓名、报名号、报考科类、县(区)、考试地点等栏目,以手填或盖印相关信息。最下面是考试科目及时间表,规定12月10日到12日分上下午进行考试,科目依次为政治、史地(文)或理化(理)、数学、语文、外语(加试)。准考证右上角填写有“第二考场”,考生黑白照片上盖有当地招生办公室的圆形红色印章。背面印有考试注意事项。
刘学红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