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本报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刘兵兵
已经中午12点,张民益又习惯性地刷新了电脑,点击鼠标。他几十年如一日……
又是一起大货车和摩托车相撞的事故,看着电脑里倒在轮胎下的伤者的照片。他点着了一根烟,迷蒙的烟雾熏白着双鬓,一缕一缕拉长着眼角的皱纹。
今年57岁的张民益,是甘肃省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科科长。自今年“一盔一带”交通安全守护行动开展以来,张民益每天上班都在电脑屏幕前紧盯着全市范围内发生的涉及摩托车、电动车交通事故,尽管全市交管部门持续严查严管和广泛宣传提示。然涉及摩托车、电动车交通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张民益从警35年,仅在事故处理岗位就坚守了29年。他为人真诚朴实,脸晒得黝黑,中等身材,明亮的眼睛透着睿智与严谨的光芒。多少年来,张民益依法公平公正处理交通事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赢得了单位领导、同事以及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刚正不阿脾气倔
一双深邃的眼神,不苟言笑的冷酷,“倔”是大多数同事对张民益的影响,但这“一倔”就是整整35年,事故科副科长赵洁说:“张科长的倔,倔的很个性,倔的有风度,更有温度”。
“您对交通事故有什么感悟?”。近日,记者走进这位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戎马一生的老交警?
停顿了几秒钟后。他眼睛离开电脑遥望着窗外,语重心长地回忆道:“ 1985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甘肃临夏州交通监理所工作,两年后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1988年年底,调到陇南地区公安处交警支队。35年来,承担过交警部门秩序、车管、宣传、办公文秘、事故处理等各项工作”。
交通事故处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需要民警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具备现场勘查和案件办理等驾驭能力。
刚参与事故处理的时候,张民益感到理论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即便是轻微的剐蹭事故,他也觉得调解起来比较棘手。不会就要学,那个时候,由于事故值班备勤,张民益几乎每天住在单位,白天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到现场实践,晚上回单位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麻木”!的确,12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处理或指导处理交通事故3000余起,牵头起草编纂了《陇南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陇南市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赔偿实施细则》等二十余部规范性文件。面对密密麻麻的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不论是稀松平常的工作考核指标,还是事故现场的刻骨铭心,内心的恐惧和触动好像早已一次又一次平复。
如果没有“麻木”后的平复,怎么可能在事故处理岗位一干就是29年呢?
交通事故处理是最能体现交警能力和风采的岗位,也是最受交通参与者关注和期待的岗位。事故现场勘查、痕迹物证提取和线索追踪摸排每一步都需要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因为事故责任认定折射的是一名交警的使命追求和人性良知。
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工科科长陈玉栋告诉记者:“张科长脾气倔,工作较真,业务知识丰富,在事故复核上严格依据法律和事实,不偏不倚,正是由于性格使然,与其他同事观点有不同之处时,常常争论不休,直至辩解说服才算完结”。
“人活着,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以前在事故处理工作中得罪了不少人,我知道我的脾气,所以有了铁面判官的外号,后来有的人理解我,也有的人至今不理解,不理解也不强求,我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良心”。张民益这样回顾他的从警生涯。
初心不忘担使命
值班备勤不分白天还是黑夜,交通事故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事故报警就要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迅速协助伤员救治、现场勘查、走访排摸目击证人,每个一个环节都平凡但一点都不平淡。
张民益回忆起发生在甘肃礼县雷坝的一起事故,“1995年4月12日晚上8点多的时候,接到事故报警,一辆班车发生事故,伤亡严重,礼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先期到达现场勘察,支队领导带领我们迅速赶往现场。由于当时成县境内的李坝梁路段道路塌方,只能走国道316线绕到天水徐家店再到礼县雷坝,一路上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等我们到现场的时候,已经凌晨3点了,那次事故逝去了16条生命,我们两天两夜没睡觉,完成了事故现场勘察、死者善后处置以及民事赔偿等工作,那时候辛苦,但是能给家属一个公平公正的交代,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35年来,当年最先进“野马”牌事故勘察车、“海鸥”牌1.35单反照相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一名“青葱”少年变成“沧桑”大叔。
张民益说:“去年沿着礼武公路再去礼县雷坝、王坝等乡镇,柏油马路通到了当年最偏僻的村子,相信随着交通设施改善和人民群众安全意识提高,以前那样的事故再也不会发生了”。
如今,陇南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交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通行条件持续改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村村通”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从白色警服到藏蓝色警服,从一张纸笔到无人机智能化协助勘察,从一部老交卷到照相机到12123APP快处快赔网上在线处理,周围一切变化让人应接不暇。
和张民益一样,一代又一代陇南公安交警不忘初心,勇挑重担,接过交通安全的“接力棒”,硬是奋力摘掉了陇南交通事故“重灾区”帽子。
在今年6月份单位发起的捐书倡议活动中,张民益捐出了15本书:“这都是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看的书,捐了大家换着看。”翻开那泛黄的纸张,用钢笔写的密密麻麻又苍劲有力的注释,见证着一名老交警的勤恳和初心。
男儿有泪不轻弹
节假日对于大多数人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但对于交警却恰恰相反,就像张民益一样没有过过一个父亲节。
今年父亲节前夕,贴心孝顺的女儿淼淼早就给父亲张民益精心准备好了礼物,为了记录这一瞬间,我们用摄像机拍了下来,平时洒脱干练的“铁面判官”刚面对镜头的时候有点羞答答地“腼腆”,但当被问到想对女儿说什么话时,张民益满脸愧疚:“其实,我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他眼眶红润,极力挣扎着让眼泪不要掉下来。
女儿淼淼,今年26岁,去年,也穿上警服成为一名光荣的交警。“父亲是一个非常认真,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人,生活中有时候很幽默风趣,他工作比较忙,从小到大他周末在家的时间也不多,陪伴我的时间很少,小的时候很不理解,现在我也穿上了警服,才知道他承受的苦和累••••••”。还没说几句,淼淼眼眶里泛着泪花。
“希望他少抽点烟,再不要催我找对象了,对象这个事急不得,最后祝老张节日快乐,健康幸福”。 淼淼露出微笑,眼角的泪水滑过脸颊。
过了一会,淼淼“躲”在办公室门口听着“老张”:“ 娃有时叫我老张,我有时叫她狗娃子,娃其实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小时候家里条件很一般,我在家时间少,老伴身体一直不好又提前下岗,还要承担家务活,加上文化程度不高,对娃的教育辅导不够,这方面一直没有重视,去年,娃也穿上了警服,虽然是一名辅警,看着她高兴高兴地上下班,我很满足”。
对父亲的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好久没有鼻孔发酸的我有一种用语言表达不了的难受。
“娃非常孝顺,上班第一个月发的工资给我买了手表,就是我戴的这个”。张民益“骄傲”地抬起左手。
“年轻的时候工作忙,家里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老伴就端来了洗脚水,说实话,我在家里很少操心,现在老伴身体不是太好,孝顺的淼淼也经常给老伴端水洗脚,现在也穿上了警服,希望她和我一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多向单位老前辈学习,也向我学习,做一名好交警,最后希望娃找到对象,组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老伴也就不天天催了••••••”。张民益哽咽着,办公室里弥漫着一名父亲的惭愧与自责,博大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