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座危房
苟罗英,是一位40开外的红砖村四组农家妇女,上有爸妈,下有两个女儿,一个高中毕业县内务工、一个正在读初中,2018年脱贫。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要求,依然享受产业分红,五小产业、庭院硬化、圈厕改造补助等政策,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然而两个月前,却与驻村帮扶队争执起来……
起因是,在全村危房排摸中,她家有三间厢房属于严重的危房,随时有塌陷的可能,要及时拆掉。可她妈和小女儿却无视危险照常住,还是全家的厨房,这让帮扶队担心不已,做起了拆除的思想工作。第一回去说服“不拆”,第二回“人没地方住,厨房没地方安设”,第三回“拆了没钱修”……反正去了很多回,都是以各种理由推脱、阻碍,就是不拆。没有征求群众本人同意,是不敢强行拆除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改变工作思路,找新的突破口。
去年,苟罗英大女儿苟小花突患中耳炎,多次到省医院就诊,享受大病报销等政策外依然负债,面对此类情况,按政策将她家纳入二类低保。
想到这,我们帮扶队、村两委、包村干部又到她家去做工作。这次,先没谈拆危房的事,而是从她家享受的惠农政策方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她算收入账,“五小产业补助1000元、庭院硬化补助1500元、圈厕改造补助8000元、黑房子改造补助1000元、产业分红800元,还有二类低保……”。
终于,听着一笔一笔的收入账,苟罗英低下了头,哽咽地说“我也不想做蛮不讲理的人,就是……拆吧拆吧,明天我就拆”。就这样,全村最后一户危房也达成了拆除协议,在场的帮扶干部脸上全都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苟罗英家党旗飘扬,人声鼎沸,全村的公益性人员、帮扶队、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齐上阵,抬家具、溜瓦片、挖墙角……不到两小时,三间危房被清理的平平整整。
如今,新房的地基已经夯实,砖和水泥已经到位,不日,三间新房将拔地而起,相信苟罗英家的日子将会越过越好。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四十出头,留着一头的短发,中等个子,微胖的身躯,四方脸,额头上刻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在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显现着智慧般的光芒。正因为这样,同事、乡亲们对他都格外亲近。他就是驻革新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丁九军同志。
革新村地处沙金乡政府正南方16公里处,境内山大坡陡、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条件艰苦。丁九军同志自2020年5月调整为工作队员以来,在吃透村情实际的基础上,深入农户家中,通过“坐炕头、拉家常、掀锅盖、问冷暖”的工作方式,了解民情民意和群众所急所想。
“今年种了几亩党参,长势咋样?”
“孩子在哪儿打工?每月能挣多少钱?往回家寄钱吗?交通奖补落实了没?”
“把这被套床单换洗一下,把院里的柴草码整齐……”等等,这些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余智生是我村4户未脱贫户中的其中1户,也是丁九军同志联系帮扶的贫困户。今年4月初,余智生外出赴兰州务工期间,因未采取好防护措施,不慎从大货车上掉下来,造成小腿骨折,经在兰州住院治疗后,6月上旬返回家中静养康复。丁九军同志听说余智生回家后,立马带上慰问品去了余智生家中,了解病情,嘘寒问暖,询问了住院期间医疗报销情况,并拿上有关材料,到医保局咨询医疗报销相关问题;同时他反复和工地负责人沟通协调,为其争取了1万多元的生活补助。后期,多次开车送余智生到白河卫生院做康复检查,并为其购买了康复药品。
另外,余智生家也是革新村14户吃泉水的农户之一,在余智生受伤康复期间,丁九军同志看到其爱人既要照顾丈夫,还要为今后生活奔波在田间地头;为减轻家庭负担,他自己掏腰包,花800余元,为余智生家购买潜水泵一台,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这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却使余智生一家深受感动。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实事,汇聚起来,才能彰显帮扶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