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礼县:“志智”双扶增活力

 

一场雨洗过的香山比往常清新了许多,西汉水静静在河道中流淌,香山下、西汉水旁的礼县雷坝镇蒲陈村静谧而美丽。

村里的老蒲头——蒲新文,用那把已经扫秃了的扫帚在水泥广场上来回划拉,沉积在低洼处的雨水遇到光秃秃的扫帚后水花四溅……如果家里没有活儿干,他这个村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总会心里美滋滋地在自家屋后的村民活动广场打扫。

以前,他不怎么喜欢说话,而现在老蒲头变得健谈了,这还要从李喜平他们来了之后说起。

李喜平和王海波、牛定炜是西北师范大学定点帮扶蒲陈村的帮扶队队员。2017年8月份,李喜平接肖勇的班,成为新一任帮扶队长兼书记,那时候帮扶队只有他一个人。

蒲陈村全村共有190户813人, 2014年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为45%。这个状况,对于从未开展过帮扶工作的李喜平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件大难事。

要想开展帮扶,就得摸清这里的“底细”,完善并确定帮扶思路。除了打听,大多数时间李喜平都是一个人在村子里、田间地头转悠。在最短的时间内,他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村子主要经济作物花椒、蜂蜜常年增产不增收,村民通过农业种植增收困难。

同时,村子里人的基础教育水平较低,要想隔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教育。

于是,一套产业与教育扶贫的发展图景在他脑海中形成。   

2018年年初,牛定炜和王海波的到来让李喜平的工作好开展了许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帮扶队把发展花椒、蜂蜜加工作为全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要生产产品,就要有生产加工车间。帮扶队规划建造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生产设备。“要建企业,不仅要硬件,也要拿到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报告、企业生产质量控制标准,而这些才是最难办的。”王海波说。 

为了拿到这些证件,王海波和牛定炜几乎每周都要在兰州和蒲陈来回跑,有时候蜂蜜和花椒的某项数据在村里检验的时候准确,拿到兰州检验又与原数据不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得重新确定加工方法,重新试验,再送检。

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随着厂房的建成,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牛定炜以前在国外工作过,熟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充分掌握两个市场的信息资源,他和具有专业设计功底的王海波联手,推出了“蒲礼”“蒲陈珍品”两个系列产品的设计、销售理念及适合蒲陈村实际的加工工艺,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产品种类,也让蒲陈的蜂蜜和花椒多了颜值、时尚的气息,高度契合了现代生活的品位,更是在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在帮扶思路中,教育扶贫绝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虽然它不可能在扶贫工作中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它却是一件解决脱贫攻坚中群众精神扶贫的巨大工程,我们已经做好了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的准备。”李喜平说。 

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单位帮扶的优势,持续关注蒲陈村基础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一生带一户”的模式,通过学生的改变,影响家庭观念的改变,彻底拔掉精神贫困的“穷根”。

监制:杨 凤   

审核:杨 峰    

编辑:杨 熙

 

浏览数152 点赞数1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