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央媒看陇南】“甘味”驱走“苦瘠”:甘肃产业扶贫“四变”(节选)

来源:新华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朋

“苦甲天下”曾是甘肃最真实的写照。如今,“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农资入甘热潮涌动,挂着“甘味”品牌的农产品“抱团”闯市场……寒旱、贫乏的土地重绽新颜。

“进城谋生”变“下乡务工”

农村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贫困村民脱贫增收,还吸引城镇居民到村里务工。

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居民侯思思最近一直忙着在药田里除草,一天有110元的收入,雇她的是理川镇汪布村的村民孙玉选。

“每天早晨6点,有务工需求的居民便聚集在哈达铺桥头,招工的村民开车来接。”侯思思说,每天还包早、中两餐,下午忙完有专车送到家门口。

近年来,中药材种植规模在当地不断扩大。陇南市宕昌县理川、哈达铺等乡镇交界的拉路梁一带,已形成11.3万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产业规模的扩大,催生了大量用工需求。孙玉选说,中药材从种植到收获需要大量人工,特别是近几年雨水充沛,药田锄草比往年多了几轮。“每次锄草,家里的8亩药田需要2名务工人员忙碌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在种植中药材之前,孙玉选在县上的工地、餐馆打零工讨生活;如今城镇居民到农村务工,自己成了用工者,他直呼没想到。

现在,理川、哈达铺等乡镇已自发形成了到农村务工的特色劳务市场,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几次,孙玉选就扑了空。侯思思就是他在理川镇招工无果后,驱车跑到几十里外的哈达铺招到的。

记者在甘肃多个县区采访发现,城镇甚至县城居民到农村务工已不是新鲜事。理川镇镇长李虽玉介绍,随着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通村硬化的水泥路将村里发展的产业与外地市场连接起来,村里兴起的合作社、企业等市场经营性主体逐渐壮大,城镇居民到农村务工或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苦甲天下”变“甘味”绵长

在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甘肃馆里,统一标识“甘味”品牌的苹果、马铃薯、牛羊肉、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这是甘肃正在举行的消费扶贫月活动。去年以来,甘肃统筹六大特色产业打造一个区域品牌——“甘味”,数千种特色农副产品“抱团”闯市场,提升区域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中国好食材股份有限公司看中“甘味”的市场潜力,今年与广州企业签订了10亿元的合作项目,助力“甘味”农产品与东部市场的产销对接。公司负责人徐嫣介绍,近年来,以“牛羊菜果薯药”为主的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绿色有机成为“甘味”农产品的底色,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不止如此,一大批省内外资金足、技术强、管理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纷纷在甘肃投资。

以往地广人稀的区位劣势,正成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中了这一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在西北投资的9个现代化智能蛋鸡养殖区中,有8个落地甘肃,目前均已投产运营。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仅2019年甘肃培育引进投资规模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项目就有112个。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介绍,这批投资者不要求资金、税收等政策优惠,带着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组织形式,真金白银投资种植养殖业。

在农资入甘带动下,甘肃还从生猪净调入省份转变为净调出省份。仅今年上半年,甘肃净调出生猪40万头,超过去年全年。

“甘味”绵长,“苦瘠”褪色。如今的甘肃正焕发生机,绽放新颜。

浏览数109 点赞数1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