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十月陇南,层林尽染。站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观光台俯瞰,只见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小楼组成了一朵巨大的八瓣莲花,静静绽放在白龙江畔。易地扶贫搬迁对坪垭藏族乡而言是一次浴火重生,千余户从大山深处搬来的村民,在这朵“八瓣莲”中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高山路陡土地薄,广种薄收生产难,辛辛苦苦忙到头,多数粮草喂牲畜,要想修房谋发展,还得外出卖劳力”,这首流传于坪垭藏族乡的民谣,真实反映了当地群众此前的生产生活状况。坪垭乡位于白龙江南岸高半山地带,辖9个村、18个社,共1432户、6350人。坪垭乡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贫瘠的九沟八梁之上,基本靠天吃饭。2013年底,全乡共有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587户、2743人。
坪垭乡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发展。走出大山搬到川坝,成了坪垭山区群众共同的渴望和期待。
2016年,陇南市、区两级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针对武都区符合搬迁条件的8个村的1236户、5731人实施搬迁,并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这是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项目,总投资4.694亿元。
今年30岁的赵干干,便是一位从土房搬进新区的贫困户。他家七口人如今居住在140平方米的三层独栋楼房内。凭借一手出色的装修技术,赵干干将家里装修成了藏式风格,绚丽多彩、美轮美奂。
2018年以前,赵干干一直在新疆做架子工,每年务工4个月,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元。听闻即将举村搬迁到新区的消息时,他想到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多人需要装修房子,便决心回乡学习装修技术。
回乡后,赵干干跟同村装修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傅学习了1年多后,利用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踏上了装修创业的道路。2019年,赵干干仅做装修就挣了10余万元。
谈起如今的生活,赵干干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生活有保障了。兰海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兰渝铁路就在安置区旁边,村里卫生院、幼儿园、小学、文化广场、自来水厂啥都有,再也不用过人背马驮的生活了。以前住在山上,没有通村公路,没有通行车辆,母亲半夜突发急病时只能叫来十几个年轻人,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送到医院。而现在,有建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和学校,我再也不用为家人看不了病、孩子上不了学而发愁了,真的觉得很满足。”
由于搬迁群众的传统产业在山上,安置区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人搬迁后便没有了收入,生活困难。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园建设了起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和提升了搬迁成果,实现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产业园位于坪垭易地搬迁安置区岗沟安置点,与安置区紧密相邻,占地超过12万平方米,计划引入多家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帮助群众就业增收。
在缝纫机的“哒哒”声中,一双双一次性拖鞋在李三舟曼的手中生产了出来。两年前,李三舟曼从大山里搬到安置区。在江苏接受了1个月的培训后,她进入莲华兆瑞扶贫车间工作,每天能加工千余双拖鞋,日收入150元左右。
“以前只是上山打柴、回家做饭,现在既能在家门口挣工资,又能照顾家庭,真的太好了。”从家庭妇女转变为产业工人,李三舟曼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
目前,产业园内已建成莲华兆瑞扶贫车间,占地1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842万元,年产千万双(套)宾馆一次性拖鞋及一次性洗化用品,预计年产值1500万元。
坪垭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建成后,可有效优化安置区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实现3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年产值达2亿余元,盈利可为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