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反反复复“过筛子” 多年抓实“一件事”
站在“关了房门屋里也亮堂”的平房前,47岁的王小勤至今仍感觉“像做梦一样”。
记者7年前来到陇南市礼县桥头镇张铁村时,王小勤还住着70年前的土木房。房内昏暗、潮湿,糊墙的报纸已经发黄,窗台、柜子积满了黑色灰尘,卧室的隔壁就是猪圈。
“苦日子看不到头嘞。”王小勤说,地里一年仅能产两三百斤小麦,短缺的口粮要靠他和当时76岁的老母亲两人挖药材卖钱换得。
2020年,再见王小勤时,旧房早已换成了明亮、宽敞的砖混平房。6年前,当地政府推进危房改造工程,王小勤获得1.4万元补助,推倒了旧房建起了新房。5亩“卧牛田”“眉毛田”种上了当归、大黄等中药材,平均每年给他带来6000元收入。另外,他在村里的药田里打工,一年也能挣上1.2万元。
“现在的日子挺好。”长期艰苦生活养成的寡言少语的性格一时难以改变,但王小勤飞上眉头的一抹欣喜,是藏也藏不住的。
在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甘肃贫困地区,时时能够感受到脱贫带来的类似幸福与喜悦。
贫困人口增收是挂牌督战的重要内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西和县中王山村村民张有返回青岛务工的行程被耽搁了。“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和复工信息,渴望能够尽快返回岗位或者再找一份工作。”他说,没活儿干,家里收入就没着落,心发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陇南市西和县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贫困人口增收。为了做好返岗和防疫两不误,西和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工作小组,赴浙江、山东、上海等地与企业对接用工需求。通过“点对点”包车,让务工人员“下了车门就进厂门”。同时新设临时公益性岗位1000多个,县内51家扶贫车间陆续复工复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在家待了不到一个半月,张有便乘上返岗青岛的专车。西和县像张有这样返岗的还有3.75万人,多数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道路是陇南市武都区蒲池乡杨家沟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最大短板。这个位于山半腰的贫困村,以种道地药材为生,但村民从村里步行至山后的中药材种植田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把药材送往山下的市场又要两个小时。
今年下半年,修路的挖掘机、推土机开上了杨家沟村陡峭的坡面。杨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姝蓉介绍,如今路基本修好了,村里拉货的骡子“下岗”了,有不少村民换了“三马子”。
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坚定信心,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一鼓作气。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暴洪滑坡自然灾害“加试题”,甘肃全省上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反复“过筛子”、反复“回头看”。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和时任甘肃省省长的唐仁健分别督战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东乡族自治县和宕昌县,多次明察暗访,确保脱贫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在宕昌县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工作人员网络直播卖药材。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资料图片)
这是拍摄的宕昌县拉路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资料图片)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山河依旧,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却早已不同
土坯房变成了供游人体验的民居,兀立的山石变成了旅游开发的建材,拆除的旧房板化作登山步道……山背村村民权青海慨叹:“穷山窝变成了风景区,不可能竟然变成了可能。”
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罗湾村是陇南市深度贫困村。“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边。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的自然条件没变,但村里的人们生活却与以往大有不同。
权青海介绍,近两年,当地引进文旅企业,在村庄旧址上建起“山湾梦谷”田园综合体,现在已成为甘肃乡村旅游的新地标。过去靠山吃不饱的贫困村民如今吃上了“旅游饭”,还有300多名村民像他一样在村里就业。
乡村旅游正在唤醒贫困地区“沉睡的财富”。陇南市统计,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8.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