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甘肃陇南礼县雷坝镇蒲陈村机器轰鸣的扶贫车间内,总能看到帮扶干部牛定炜忙碌的身影。这位“80后”博士扶贫干部,因帮扶蒲陈村的事迹,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青年榜样”。
2019年5月,牛定炜作为帮扶工作队队员被西北师范大学选派到蒲陈村。初到村里,他和同事们发现,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开展,村里的产业基础不错,花椒、油菜等作物种植已有一定的规模,而问题在于销路不畅、遭到压价,增产不增收。
牛定炜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便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他认为,要解决蒲陈村的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业产业链中最能增值的农产品加工环节留在村里,使其中的利润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积累。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牛定炜和同事们着手规划车间、设计产品、采购设备、办理市场准入许可证,进而联系订单、签订线上销售协议。牛定炜还亲自出镜,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做扶贫产品直播带货。
几经努力,蒲陈村的农产品完成了从田间地头走向超市商场、从山货变为礼品的蜕变。今年5月,蒲陈村的扶贫车间建成投运,截至目前已实现销售额80余万元,为村集体及贫困户分红7万余元。牛定炜将新的论文写在了“兰仓大地”上。
蒲陈村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停滞,动力、活力不足。为改变这种局面,牛定炜和同事们组织了“花椒艺术节”等村民集体文化活动。牛定炜说,“志智双扶”是西北师范大学在帮扶工作中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让蒲陈村凝聚力更强,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更足。
今年7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组织下,来自苏丹、尼日利亚等国的8名留学生和多名中国学生来到蒲陈村,考察中国的反贫困文化。而担任此次文化交流主讲的,正是曾经在波黑萨拉热窝大学孔子学院工作过的牛定炜。
他说:“让中国的减贫经验推进人类的反贫困进程,既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世界的期待。作为在扶贫一线工作的干部,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牛定炜以自身的实践经历,让留学生们全面认识了中国的扶贫工作,向世界讲好了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