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本报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崔丽红
初春的陇南康县,草长莺飞,柳绿山青,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乡村里道路宽敞平坦、环境干净整洁,村民精神抖擞。一条条小河宛如缎带缠绕着田园,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渐次展开……
水滴石穿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提起康县大水沟村,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村是2012年全县最早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次年建设了青林沟、苟家庄村,14年建设了何家庄、廖家院、金家山、鸡山坝、十二湾村,15年建设安家山村,16年建设左家庄、陈家坝村,17年建设王坝村,18年建设李家庄村,19年建设金家垭等村……
通过连续10年的县委1号文件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梯次推进,实现了全镇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转变。
在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眼前百亩牡丹园种植基地里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都是这个村子的留守妇女,其实他们也是我们公司的股东,主要就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免费给他们提供苗木种植和技术服务外,我们再按市场价回收牡丹籽,没有入股的农户也可以自主来打一些零工。同时一到牡丹花开的时候,一片花海也是很吸引游客的。”陇南康县康瑞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王于辉告诉记者。
“下一步,我们将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对全镇的美丽乡村再提档升级,继续依托当地的有效资源,持续深度挖掘当地文化以及特色亮点,还要针对游客间断旅游的短板常态化开展一些文化旅游活动,同时随着住宿餐饮等接待能力的提升,我们还准备打造美术写生基地,音乐实验基地等,游玩、写生的人一多,当地群众的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王坝镇党委书记曾岗介绍到。
“反正家里有娃有老汉的又出不了门,这一天挣个100多块也好啊,既照顾了老人孩子还能赚点零花钱,现在政策好,景区都给我们建到了家门口,游玩的人多的时候,我自己还卖点小吃啥的,一年能转个3万多呢。”正在栽种牡丹苗的何大姐跟记者聊了起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王坝镇深入挖掘当地源头文化,培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注重村庄和田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对村闲置民房进行艺术包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尤其通过发展农旅结合的特色产业,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现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这场美丽变革中,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抖落了满身尘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巩固脱贫成效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如今,两河镇中营、丁山、廖坝等村,通村的水泥路、优美的居住条件、干净整洁的环境,每户家里一进厅堂都挂着中堂或是伟人像,家里沙发电视、茶几各种现代化陈设应有尽有。
“为了持续提升巩固脱贫成效,我们始终坚持“三到户”原则:基础设施到户、产业到户、人居环境改善到户”,精准发力、持续攻坚,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两河镇党委书记张英侃侃而谈。
路通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环境变美了,那么产业发展自然也不能少。“三步两搭拐”曾是丁山村出行难最真实的写照,如今驱车3、5分钟就到丁山村最远的丁山社了。
步行经过几家农户,一片密密麻麻的蜂箱如繁星般散落在大地上,凑近一看春天的蜜蜂正忙碌的采着花蜜。“我们专门成立了康县大青山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养了200余箱,流转了100多箱,以“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养殖;还成立了康县元文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0多亩的红心猕猴桃,100多亩的魔芋,预计今年能收入30万左右;同时还发展了12个大棚的金耳,差不多有230架,这个收入预计能上40万;还种植了12个大棚的羊肚菌,占地将近10亩,今年也收入11万左右。”周元文指着眼前的大棚满脸微笑。
激发内生动力 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康县通过连续十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转变了群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了健康文明、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树立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动力。
走在阳坝镇花岩沟村,整洁的环境,平坦的道路,两层的小洋楼错落有致。老人们带着小孩在村子散步,几只可爱的小狗相伴,各家院子门前零星的油菜花、樱桃花争相开放,好一幅田园春景。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做好乡风文明建设也是关键。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坝镇苟家针对村子杂乱,积极在村中开展移风易俗、争做好公婆、好媳妇等活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群众致富的劲头也在不断高涨。
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谈满清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通过查看房前屋后是否干净整洁、屋内陈设是否摆放整齐、厕所是否有异味等来开展家洁院净、村评户比活动,刚开始评出了6户,然后集中让没评上的村民去这6户家里学习借鉴,这样效果非常好。通过连续3年的评比,大家环境卫生都自觉搞好了,现在村里又开展了争做好公婆、好媳妇等活动,大家也很受影响和启发”。
据了解,该村还成立了康县金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反展花椒、大黄、柴胡等中药材120多亩,带动13户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