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央媒看陇南】仲春橄榄绿武都——甘肃武都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来源:农民日报

橄榄油因营养价值高,享有“植物油皇后”和“液体黄金”的美誉。而油橄榄对土壤、气温、日照等生长条件要求极为苛刻,除地中海沿岸广泛种植外,其他地区通常只能选择在适生区零星种植。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油橄榄如今已成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仲春时节的白龙江畔,果农们正在田间忙着管护橄榄树,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片浓郁的橄榄绿。武都区油橄榄办主任赵海云介绍:“一株油橄榄树,可以说浑身都是宝。油橄榄果可以压榨成为橄榄油,压榨完之后的残渣可以用作肥料,橄榄叶还可以做成橄榄茶。而且由于橄榄树四季常青,树形美观,还可以制作成盆景,它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明显。”

作为中国油橄榄之乡,武都区的气候、土壤等与地中海沿岸极其相似,是国际油橄榄协会IOC认定的油橄榄一级适生区。“我认为中国的橄榄油属于轻度到中度口味,青草香味较浓,在此类别中属于高品质的橄榄油,非常适合亚洲人的味觉习惯。”国际油橄榄理事会评委索里亚诺对武都橄榄油做出高度评价。目前,武都区油橄榄种植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良种引进及试验示范走在全国前列,初榨油生产能力全国最大,涌现出了祥宇油橄榄等一批龙头企业,新产品研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我们这里山高路陡,过去种小麦、橘子收成差,还卖不出去。2003年响应政府退耕还林开始种油橄榄,尤其近十年以来,产量不断增加,收益一年比一年好。而且路通了,村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附近的加工企业直接进村收购,销路不愁,脱贫路上它的贡献不小。”说起发展油橄榄产业的经历,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村民茹小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武都区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目标定位,把油橄榄作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组建专门工作机构,主抓引种试验、良种繁育、规划建园、栽培管护等工作,并成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了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乡镇技术指导站,扎实推进油橄榄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

同时,武都区采取“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加快油橄榄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和产销对接,基地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49万亩,油橄榄主产区的4.42万名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稳定脱贫。配套建成16家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研发出食用橄榄油、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等十大类产品,惠及4.5万农户、21万余人,其中适生区人均增收2200元。

今年春节刚过,武都区委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实施油橄榄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启农业产业现代化开启新征程。陇南市委副书记、武都区委书记田广慈介绍:“启动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品种高接换优,不断增加油橄榄产量,降低种植、采摘、加工人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产业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让武都这个‘独一份、特中特’的优势产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武都区油橄榄办主任赵海云说:“此次高接换优方案,我们将对结果差、收益较低的城固系列等品种实施嫁接改良,力争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出贡献,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今年,全区计划新栽植油橄榄面积50347.6亩,其中春季栽植24060.6亩,秋季栽植26287亩。

今后三年,武都区将全面实施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对全区35万亩油橄榄低产园品种改良等方式。全市计划建成白龙江沿线100公里油橄榄绿色长廊,基本实现最佳适生区全覆盖,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同时,将建成油橄榄物流贸易中心、商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产业孵化园,进一步巩固提升油橄榄产业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优势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 | 张虎伟

浏览数72 点赞数2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