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新网
甘肃陇南市系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甘肃春天开始最早的地方。眼下,这里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万树江边翠,满田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山水林田湖草人和谐共生,在“秀”出绿水青山新靓色之余,更“秀”出了乡村振兴新气象。
2020年“五一”期间,甘肃陇南市康县被称为“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大景区”,清澈的河水夹于两山之间。 张平良 摄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告诉中新网记者说,陇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差异化发展,生态好的打造“生态美县”,基础好的打造“农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名县”,各科都好的打造“全科大县”。
依托上述优势,陇南市下辖县区在夯实乡村振兴基石时各有千秋。比如:康县以美丽乡村建设见长,吸引全球伙伴前来“求经问道”。对此深有研究的陇南市人大代表柯婷说,日后,美丽乡村要以乡村规划设计为先导,进行整体化建设和品牌化经营,进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以“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偏僻、落后、闭塞……曾经是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的真实写照。”唐亚春向记者讲述了朱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的故事。1997年大学毕业的朱彦杰,选择离开朱家沟村,去沈阳一家医院当医生,东北媳妇为其生了一双龙凤胎,日子顺心又如意。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朱彦杰都会思乡。
2011年起,康县借助山水优势,开始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朱彦杰带上妻儿返乡归来,在朱家沟村建设美丽乡村之际,他组织全村人外出考察学习,经过论证,村上最终决定保持古村原貌,打造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的主题乡村。
在建设过程中,他们“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统一风貌,修旧如旧。三个月时间全村大变样。朱家沟先后入选全国古村落保护名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2018年,朱家沟开始流转村民的闲置房屋,打造民宿。外地来的游客多了,他们把朱家沟称作可以“发呆”的地方,在这里感受到了乡愁和宁静。如今的朱家沟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蜂蜜、花椒、木耳等农副产品也能随时变现。美丽风景正在慢慢变成美丽产业,逐渐成为山民美好生活的底气。
康县凤凰谷村的娄慧芳,昔日在外打工嫁去了湖北。回村后,其在旅游公司农家乐上班,一年工资、房租和分红收入就有近5万元,随后和丈夫一起把家搬回了凤凰谷。
据官方数据统计,近5年来,仅岸门口镇中节村就有17名来自云南、重庆、山东等地的姑娘嫁到这里。
2020年4月初,甘肃陇南市康县花桥村,疫情好转后,农家乐逐渐开门迎客。 闫姣 摄
期间,陇南市从“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自然休养”“生态补偿”;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治理区、生态产业开发区、生态环境优化区的大格局谋划,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长防长治、“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拆危治乱”,全域建设美丽乡村。
李宝杰讲述,陇南市还注重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全年空气环境质量居甘肃省第二名,全市11个地表水考核断面、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陇南市实施完成人工造林31.38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义务植树1013万株,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植被恢复良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体制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5个、省级森林小镇8个。
“山和水的世界,你和我的陇南;美丽陇南,‘乡约’世界。”李宝杰说,这些悬挂在街头的标语,让他有很深的感触,陇南的确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全域无垃圾之力,创建清洁村庄796个,这也是“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选址在陇南的召开的主要原因,更是激活乡村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因。
目前,陇南核桃种植面积在全国地市级排名第三,油橄榄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武都区花椒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县(区)第一。国家林业局将陇南确定为“国家油橄榄示范基地”,成县、康县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武都区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油橄榄之乡”。
陇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田海文说,近年来,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独具陇南特色的林业产业百花齐放,纯天然无污染的林产品不仅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也鼓起了民众的“钱袋”。依托森林,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名镇名村相继兴起,森林旅游成为陇南旅游业的主打品牌。
“在陇南发展以油橄榄、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对陇南、甘肃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都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田海文表示,其不仅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还能防风固沙,有效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记者:殷春永 崔琳 冯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