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走进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廷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鹿舍和活泼可爱的梅花鹿,一种和谐的美妙感瞬间盈满心房。
“一头鹿一年可以割两次鹿茸,每次割茸量有所不同,但基本保底能卖到8000元。”说起梅花鹿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高廷飞如数家珍。
合作社的养殖区是相互隔开的,梅花鹿的活动场所分为休息区和活动区。每个“一室一厅”的“套房”里,养殖着十几头梅花鹿,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173头。
高廷飞介绍说:“这些梅花鹿都是从东北地区引进的品种,适应能力强、生长发育快,可以说是一项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带动效应强的致富好项目。”
致富好项目
2015年,高廷飞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梅花鹿的养殖情况和市场前景后,创业心切的他踏上了异地取经之路,先后在梅花鹿养殖技术趋近成熟的东北地区、北京通州区等考察学习。
在政府支持引导下,2017年,学成归来的高廷飞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全身心地投入到梅花鹿养殖场的筹建工作中:咨询政策、流转土地、选址建厂,并从东北两次共引进41头梅花鹿。
“2018年10月,合作社引进首批21头成年鹿饲养,次年便收获了第一批鹿茸。”高廷飞高兴地说,合作社开发的鹿茸酒、鹿鞭膏、功效酒等8个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正所谓是“吃得少,长得快,浑身上下都是宝”,这让高廷飞坚定了养殖梅花鹿的信心。目前,他又投资建设了散养基地,准备再次从东北地区引进100多头梅花鹿进行散养。
“相较于牛羊养殖,养殖梅花鹿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饲草料成本较低,一头鹿一年的养殖费用在1200元~1500元之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如今高廷飞已掌握了梅花鹿的养殖技术。
致富不忘乡邻。按照企业+合作社+困难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特别是采取入股分红方式,吸收琵琶镇下高家村、马家沟村54户群众入社分红,2018年便实现分红6.63万元。
2019年,高廷飞又扩建养殖基地,牵头成立了梅花鹿养殖联合社,带动周边武家山村、胡家沟村、王家山村同时养殖梅花鹿,为他们提供梅花鹿幼鹿以及养殖技术,同时签订购销合同,解决养殖、销路等一系列问题。高廷飞说:“鹿苗一部分留着养殖场自己培育,主要用来产茸和配种,另一部分则是分销给其他养殖户。”
在政府的产业扶持下,目前,仅琵琶镇已建成4家梅花鹿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梅花鹿养殖总量达到300余头,鹿业全产业链产值3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和困难户分红约25万元。
此外,在高廷飞的带动影响下,武都区鱼龙镇、三河镇,还有成县、西和等地也都开始了梅花鹿的养殖,梅花鹿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扩大、效益倍增的良好态势。
“养殖+旅游”产业
高廷飞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是乡村旅游的又一大亮点。
“这里与张坝古村落紧邻,也是市区与裕河保护区的必经之地,来基地近距离与梅花鹿互动体验的游客很多。”高廷飞说,梅花鹿养殖的短视频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后,许多网友慕名来到这里实地观赏。
“每年4月到8月是梅花鹿聚茸的季节,很多游客从周边各地赶来,为的就是品尝新鲜鹿茸血。”高廷飞告诉记者,每次割完鹿茸后,在被割处都会长出一个坚硬的“角帽”,等“角帽”掉了,才开始长新鹿茸,而“角帽”可以磨成粉,用来治疗咽炎、乳腺炎等疾病。
“目前美中不足的是,附近缺少餐饮行业,许多游客到这里游玩之后要驱车几十公里外就餐。”看着养殖场良好的发展现状,高廷飞心中酝酿着更多的好点子,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高廷飞决定发展集养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
高廷飞规划,在养殖基地旁边的空闲场地修建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梅花鹿观光庄园,在满足游客需求、充实游客体验的同时,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琵琶镇林地资源广阔,牧草资源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科学饲养提供了保障。”琵琶镇党委书记张玉珊介绍,当地政府将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支持梅花鹿养殖企业,通过梅花鹿产品深加工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扩大鹿产业养殖规模,建成集古村旅游、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特色养殖加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