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大门/ 宋朝军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站在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的展台前,来自东北的刘宇悦低声呢语着老秦人的进军战歌,被这座立身于闹市中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深深吸引。
烽火千年,秦脉流传
“如果不是来这里,我都不知道有这么好的地方。 ”和刘宇悦感受相似的游客有很多。提起秦文化,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但在距它387公里外的甘肃礼县,有一座集中展示秦立国早期、进入关中之前历史的博物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建立在礼县全域深厚的秦早期文化基础上,近150件一级文物、500多件二三级文物静静地向访客诉说老秦人筚路蓝缕、以战建国的悲怆历史。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周平王东迁后,秦人在此正式立国,开始了孕育、发展和强大的艰辛历程。由于礼县“扼陇蜀咽喉,控关陇要冲”,老秦人在这里和西戎常年交战,刀光剑影中勉强保卫着边疆。正如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所载,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因此,礼县被誉为“秦皇故里”,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
但随后的两千多年中,秦的记忆却离礼县越来越远。秦人与自然、敌人反复较量,凝结出“尚武好战”的精神,逐渐东迁。秦的中心先后转移到了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对于礼县来讲,秦国的辉煌好似只剩余辉,甚至仅存的几座大型陵寝还在上世纪遭到疯狂盗掘,秦公鼎、秦公壶和秦公簋等众多珍宝被偷渡海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内心之痛。
四轮车模型(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石鹏太摄
星火点燃,众智守护
然而,峰回路转终有时。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一大批专家学者、爱国商人和研究机构组成了一支抢救性保护礼县秦文化的“急行军”。1993年10月,上海博物馆在香港购回六件秦公器,其中的铭文书写着“秦公乍宝簋”等内容,经过判定,它们都属于礼县秦公大堡子山墓,都是秦国初期的青铜器,这开启了新中国保护礼县秦文化、守护秦文物的新篇章。4年后,沉睡在大堡子山墓旁的圆顶山贵族墓葬被考古专家轻声唤醒,铜镈、铜虎、石磬和铜甬钟等乐器重见天日。它们整整齐齐地陈列在展柜中,就好像两千年前一样井然有序,人世沧桑,虽然无人再用它们击出“宫商角征羽”的音调,但隔窗细赏,络绎不绝的游客都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和谐韵律。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作为保护礼县秦文化的主体性力量,它的建设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礼县博物馆是其前身,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仅有900平方米,安全设施不够先进.,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22件珍贵文物遭受破坏。此后,当地政府痛定思痛、克服困难,重建秦文化博物馆。2011年,新馆建成,面积扩大至原来的9倍多,博物馆功能也拓展到集文武收藏、陈列展示和学术研究为一体,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白小荷是这里的资深讲解员,她时常面对游客关于甘陕两地秦文化保护的对比,但她对此很坦然:“秦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礼县的秦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历史厚重,无需比较。无论甘肃还是陕西,所有保护秦文化的工作都弥足重要。”
除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外,礼县卤城盐井祠等地也都寄托着非子牧马、潏保西垂、庄公伐戎和襄公始国的历史记忆。五湖四海的访客们到访此地,感受两千多年前老秦人白手起家、栉风沐雨的胆识气魄,触摸金戈铁马、枕戈待旦的历史温度。
薪火待烈,破晓有时
但在礼县,积淀两千多年的秦文化还远远没有展示出与之相称的影响力。礼县盐官镇的政府干部石艳承担着向游客讲述盐井祠和“非子牧马”的职责,她表示,来到盐井祠的游客对此处的秦文化认可度很高,但是访客总体数量有限。
礼县卤城盐井祠/ 石鹏太摄
而站在游客的角度来说,刘宇悦说:“要不是偶然发现,根本不知道礼县有如此之多的秦文化宝藏,也不知道该如何系统地领略礼县的秦文化。而且来的时候不方便,还遇到了山体滑坡。”刘宇悦的担心不无道理,相对于秦始皇陵,礼县秦文化的知名度远远有限,境内秦文化的景点游览路线组织度也有提升空间。更重要的是,礼县的交通效度极大制约了秦文化的传播力。礼县地处群山深处,截至目前,礼县还没有铁路和火车站,距离陇南机场和天水机场也都超过了120公里,县高速公路仍未完全通车。在美团、途牛等互联网旅行平台上,也有很多网友反映出相关问题,他们表示若交通便利,礼县秦文化的景区将是西北环游的必然选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站在礼县的西汉水旁,一位男子咏唱出跨越时空的《蒹葭》。两千年后,仍然在这片土地上,一批批对秦文化充满感情的工作者坚守岗位,他们和戎马倥偬的老秦人一样,胸怀铁马丹心,双脚艰难“行军”,为“国之大”而复“秦之史”,为更多的中华儿女追溯这泓宝贵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