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专栏 “讲好陇南文物故事”征文 获奖作品展播(六)

第六期

田家大院的流传故事

 

文县丹堡河南面凤凰山脚下有个村落叫杨杜沟,杨杜沟有一院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建筑,就是田家大院,文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家大院是清朝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整体建筑坐南朝北,布局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列,由正厅、东西厢房、回房(过厅)构成,正厅为土木结构五开间双檐悬山顶二层楼房,东西厢房为土木结构三开间双檐悬山顶二层楼房,回房为土木结构五开间双檐悬山顶楼房。正厅台基高,整体高出东西厢房和回房,显得主次分明。回房正中一间为过道,回房外有照壁、大门和马棚等附属建筑。整个四合院组合紧凑,四面房屋紧密相连,将院落紧紧包围在中间。田家大院具有南北建筑结构的过渡性特征,吸收了南方干栏式即“走马转角楼”的建筑结构,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北部民居的厚实保暖,又有南方民居的轻盈凉爽。 

 田家大院不光结构独特,装饰也精美。装饰内容丰富,有木雕、石雕、砖瓦等。木雕装饰是整个建筑装饰的核心,手法多样,包括深浮雕、浅浮雕、透雕等,造型逼真灵动。正厅门窗雕刻元素有麒麟、鹿、喜鹊等动物元素,也有牡丹、菊花、梅花等植物元素,还有人物故事。无论是造型还是构思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吸引了省内外不少学者和文人雅士前来参观。过世不久的田尚勤老先生介绍,田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至今已有128年的历史,但是主体保存依然完好。对于田家大院,在丹堡河一带还有许多动人的流传故事。田老先生在世的时候,我们每次去田家大院,田老都给我们津津乐道地讲一些关于田家大院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在文县椒元山屯兵的时候,有个山西的武官,可能是喜欢上了文县这片热土,弃武成家落户到白水江畔的田家坝。这武官可不是一般人,他不会只做一名普通的农户,心存大志,起初开荒种田,因踏实能干,田地规模越来越大,家里的长工也不断壮大。后来又开始经商,有经济头脑使家业越来越兴旺,田庄从田家坝扩大到在丹堡河一带,还有马帮。生意在碧口、江油一带都有商铺,这在重农抑商的清朝确实不容易。这位能干的武官就是尚德田家坝和丹堡杨杜沟田家的先祖。

田尚勤老先生的高祖父这一辈有三弟兄,老大田中美,老二田中贵,老三田中宇。清朝道光年间高祖父们在田家坝修建了一座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其实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田家大院一样都是田尚勤老先生的先祖们修建的。田家的先祖不但田庄大,生意兴隆,也出过秀才,田老的曾祖父田永锡才华出众,考为秀才,次年成增生,又过了两年成为廪生,在当地教书。永锡公不但文才出众,还也有经商的天赋。光绪初年在碧口一带经商,生意十分繁荣,没过几年便成为田家坝的首富。 

传说在永锡公十五岁时,母亲杨氏给他相中了横丹进士官至知府周清现的孙女,也就是田尚勤老先生的曾祖母周氏。周氏比永锡公大一岁,她秀外慧中、知书达理,成婚那年她刚好十六岁,两家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是天设地造的一双,他们这段姻缘在方圆几十里传为佳话。十几岁的永锡公在教书的闲暇时做生意积攒了些金银,他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教书匠,有时郁郁寡欢,欲言又止。周氏看出了永锡公心中的愁苦,她便把自己的嫁妆全都换成银两,慷慨的交给了永锡公,说:“男儿志在四方,我知道你是干大事的人,我这有些银两,加上你的积蓄,你放心干吧,我相信你。”周氏的言行既让永锡公感动,又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在周氏和管家田春畅的支持下,永锡公终于在碧口开设了天赐药材店,后来又在重庆开设了永盛公。永锡公有经济头脑,又博才多学,管家田春畅也经营有方,不到20年的时间,永锡公已是碧口、重庆一带小有名气的文化商人。

天有不测风云,永锡公三十七岁那年去景德镇购买瓷器,回来的路上,在三峡的船上他看到两岸的青山倒映水中,随着波澜微微浮动,好惬意啊!他想到自己小时候苦读圣贤书,成年后更是忙得从来没有欣赏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没有好好陪陪家人,想到家人,思绪飞回到了丹堡河,在丹堡河的经营田庄的家人往返田家坝太远,太辛苦,他想明年在丹堡河修座院子吧……突然隐隐约约的雷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不好,要起风了。”他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一会儿确实起风了,刚开始风小,船没有太大的影响,可是慢慢地风浪越来越大,船颠簸的厉害,船上的瓷器不是打碎就是掉入水中,幸运的是人都平安的回到了碧口,可是永锡公因舟车劳顿和惊吓却病倒了。

永锡公病倒的那一年田家真是祸不单行啊! 就在永锡公养病期间父亲去世了。永锡公是个孝子,带病回到田家坝大办丧事,在孝帐中寝,病愈加重,父亲出丧之夜大祭之时,由数人扶持,在院中跪拜。由于跪拜时间太久,身体太虚弱礼未完成就随父而去了。临终前永锡公拉着周氏的手,叮嘱她一定要在丹堡河为儿孙们修建一院像样的房子,周氏悲痛受命。当时永锡公才三十七岁,周氏三十八岁。

永锡公和父亲同一天撒手而去,周氏化悲痛为力量,担起了田家的重担,她下决心要守住田家的家业,还有完成永锡公的遗愿。周氏虽为女流之辈,才能却超过一般男子,家业并没有因永锡公的去世而衰落。为了完成永锡公的遗愿,周氏开始筹备材料,决定在丹堡河畔杨杜沟修建一座四合院。修建一院房子费神费力,周氏修房选料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准备石料时,周氏亲自带石匠去沟中选料,当时同村的杨大贡也修房备石料,已先去沟中,发现—块田中露出石尖,嫌其小,又要伤别人地便走了。周氏也来到这里,省视了周围的地形后将地买下,叫人开挖,越挖越大,竟将全院台阶石备齐。杨大贡自叹不如地说:“田家的主妇,眼光胜过男子,我不如她啊!”打柱石时,有人劝把石料台回村里打制,而周氏安排石匠在丹堡河边选料打制。当40个柱石刚完成那天下午,天气特别闷热,石匠建议第二天早上天气凉快时搬运柱石,曾祖母看了看天气说:“赶紧搬回来,今天要下暴雨。”可是下人们都干其他活了,怎么办?恰好那日逢场,周氏便去街上,凡是街上卖柴、卖粮以及卖其他东西的乡亲都叫到家中,将东西一一买下,并吩咐做饭令其吃饱喝足。这些人都感恩戴德,自发地问有什么活干,周氏说道:“有点小事,请你们帮个忙把河坝里的柱石盘回来”。大家高兴的拿上绳索、杠子去河边,两个时辰之后,河滩所有柱石全部抬回。柱石刚抬回,就大雨倾盆,山洪天翻地覆而来。村里杨大贡及有些人幸灾乐祸道:“田家周氏有天大的本事也挡不住老天爷,这回田家柱顶石全完了。”两天后杨大贡在村口发现田家的柱石一个不少地全在眼前,大贡惊问:“大雨前石柱还在河滩上,难道是水神爷给她盘回来的?”杨大贡知道原因后长长叹了口气:“哎,田家的夫人如此之精明,并非天助啊!”传说周氏不但精明能干,还能吃苦耐劳,采木料时曾亲自带上木工去岔沟林边住了一个月。当时市场上买不到洋钉子,她购来生铁亲自指挥筑炉炼铁打钉子,筑窑烧石灰。

清朝光绪十九年,周氏将修房所有材料准备妥当,清朝光绪二十年农历二月开工,农历十一月完工。光绪二十年,周氏的儿子田培公从军中请假回家探亲,看到一座崭新的四合院已建好,打心眼儿里对母亲肃然起敬,唯独雕刻不理想,征的周氏的同意后便去重庆、武汉寻找雕刻匠人,请来了武汉的杨明朝,花了三年半的时间精雕细刻。杨明朝开工时行礼放吉利钱,收纹银一百二十两,从开工到工毕,未加尺寸试验,安装随手取来,便十分拼合。田培公也很孝顺,看到母亲周氏管理家务很辛苦,请假直到雕刻完毕才回军去。

一百二十八年过去了,周氏精明能干、宽厚仁慈的流传一直是丹堡河人茶余饭后的话题。尤其是修房中对待艺人及工匠的流传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搅团的故事。虽然田家家大业大,吃饭人数也多,匠人们生活都安排的很好,好的吃腻了,工匠们想吃一顿酸菜饭,当时周氏的儿媳妇主灶,大家希望她做,她不答应,众要求甚急,说是要改善一下口味,被逼不过就做了锅包谷面搅团。刚刚做好,周氏回来发现儿媳妇做的搅团,顿时大怒,骂媳妇虐待匠人,拿起饭勺满院子追打媳妇。众匠人见此情况,同来给周氏下话,说明原因周氏才消气。为这一顿搅团,丹堡河传得沸沸扬扬,说是做包谷面搅团,周氏误打媳妇打断了饭勺,不过人言不虚,打断饭勺不知是真是假,但是从田尚勤老先生一家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可以断定周氏的处世为人。周氏精心修建的这一院落就是田家大院。 

民国十八年以来,田家大院兵来匪去驻扎院中,其中古画、瓷器、桌椅等被劫抢一空。文化革命“破四旧”时期,木匾额楹,全遭砸毁,尤其是前院头道大门及两道照壁墙,古人修房重在门楣修置,头道大壁上及前院照壁上面皆用泥烧成的四季长青图,大门外大照壁的百寿图、寿桃寿星图、银元图,头道大门顶上安装的寿山福海图,还有屋顶吻兽装饰均毁于十年浩劫之中。

田家大院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主体依然保存完好,悠闲得矗立在凤凰山脚下,院内欢声笑语,往来游人络绎不绝,门前的偃溪潺潺流过,像是诉说着田家先祖感人至深的流传故事。

(陇南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高岩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杨玉芳

浏览数442 点赞数3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