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专栏 “讲好陇南文物故事”征文 获奖作品展播(九)

第九期

 

一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沉淀着患难与共的战友情,交织着徽县人民与八路军的鱼水情,也演绎着超越血缘亲情的两代人之间救与被救的人性传奇。

这是一封来自新疆的信件,写信人是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四师政委祝庆江,收信人是甘肃省徽县高桥镇木芦村的李永成,这两个相隔千里,看上去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是因为什么相识并联系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信里,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6年8月26日,深秋的徽县高桥镇,寒意渐深。

天色越来越暗了,夜幕吞噬着最后一丝晚霞,不远处的村子里星星点点的亮起了灯,荒芜人烟的乡间小路上隐约出现了行人。这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打满补丁的八路军服破烂不堪,脚下粗布布鞋早已磨烂,露在外面的脚趾上布满水泡,细看还有混着血的液体渗出,走路一瘸一拐。近两个来月的辗转苦战和艰苦卓绝的中原突围,再加上腹泄不止,已经让他的身体到达极限。天越来越黑了,如果再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他恐怕熬不过今晚了,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

他挣扎着站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隐约看到前边山脚下有一丝亮光,可能有户人家。他暗自高兴,就摸到跟前去叫门,“老乡,老乡,我是八路军,有病掉队了,我在你家住一晚行不行,给点饭吃。”

连叫了几声,没有动静,可能是害怕。他又连叫了几声,这才听到屋里有动静,过一会儿,出来一个中年汉子,端着小油灯上下打量他,看他不像坏人,才说进来吧。他就走进老乡家,说他是八路军,病了跟不上了,饿坏了,能不能给点吃的。

中年汉子说你先歇息,我给你拿点吃的。说着就出去了,过一会儿,他拿来几块苞谷面馍,半碗浆水,两个青辣子。

他接过苞谷馍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吃过饭,老乡把他引到另一间房子,叫他睡觉。他一看,土坯炕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块木头当枕头。这里的老百姓真穷真苦啊。那老乡问他往哪儿走?他说到处要饭吃,等病好点再找部队。老乡说这里虽然是山区,也不保险,碰上保安团你咋说?一眼就看出来了,你不是本地人。

他说,看来我只能往深山里走了。老乡停了会,小声说,听说离这里不远的山里,二三里地吧,有一个湖南人,姓向,是十年前过红军的时候,负伤掉队下来的,就在这里找了婆姨,安了家。这里的人都暗地叫他向红军,你去找他,也许他会帮帮你。八路军战士一听非常高兴,喜出望外,问老乡:“是真的吗?”老乡点点头。

小战士心里想,红军,八路军本是一家人嘛,就找向红军去。

老乡说:“你见人可不敢说你是八路军,说了会有麻烦的。”

小战士连连点头说:“对,对,谢谢大哥提醒我。”

第二天天一亮,雨过天晴,太阳也出来了。小战士吃了一大碗苞谷糊糊,一块苞谷馍,谢过老乡,然后就顺着老乡指的路向山里走去。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就看到几间草房的小村子,草房前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慢慢走近了看,那人中等个头,身材消瘦,头上缠着蓝头巾。  

小战士估计他就是要找的向红军,就到跟前打招呼:“老乡,跟你打听个人,听说有个姓向的湖南人,是不是在这儿住啊?”

他抬起头,怀疑地看了看小战士,说道:“我就是,你有什么事啊?”

小战士就实情相告:“听说你也是从红军下来的,我是八路军,得病了,昨天从这儿过路掉队下来的,拉肚子拉得厉害,实在走不成了,想找你帮帮我,我病养好后再走。”

他四处瞭望一下,就让小战士进屋说话。他问小战士怎么称呼?小战士说我叫罗文新。

这是小战士掉队后想好的名字,这不是假名,是他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小战士的表兄的名字。因为表兄家他去过几次,情况比较了解,万一遇到国民党部队或者保安团的人盘查,不至于被发现。

老向告诉罗文新,他是湖南龙山县人,是贺龙、肖克部队下来的,第六军团的,当年也是病得很重,身上还有伤,掉队了。碰到这家好心人,收留了他。病好了再没走,安下家了,因为有伤,怕是回到部队也打不成仗了。

罗文新说:“那我就只能麻烦你了。”

向义和说:“你有病,就先住在我这里养病。我家房子靠路边,不安全,等天黑后,我送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你在这待着,不要出去。”他说完就出门了。

向义和去干什么,罗文新也不好问,心想,该不会出卖我吧?看样子不会,但心里七上八下的,坐卧不安。

到中午的时候,向义和悄没声地回来了。小声告诉他,昨晚你们部队从高桥镇过去后,国民党部队追过来了,到处搜查你们掉队的,国民党那些人坏得很,你千万别出去。

罗文新说:“那太谢谢你了,你替我想得真周到。”

到了黄昏,向义和准备了背篓,里面有猪油、面粉、盐。他看罗文新一身破烂灰军衣,肉都露在外头,说你这衣服不行,一看就不是本地人,就进屋找了一件旧夹衣,让他穿在外面。然后就领着罗文新往山里走去。

进山走了几里地,看到一处山凹里,有一片黑乎乎的苞谷地。跟着钻进苞谷地,看到地中间一个草棚子,估计那是看苞谷用的。

向义和把背篓放下,就把罗文新安顿下来。向义和叮嘱了几句,就下山了,说过几天再来看他,叫他别着急,慢慢养病,千万不要到处走动。就这样,罗文新在向义和这里休养了近两个月,完全病愈后,于11月中旬离开了高桥镇。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一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2005年夏季的,向义和的外孙李永成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出任高桥镇木芦村书记。

这天,他和平时一样骑着摩托车去高桥镇上办事。路遇一位80岁的老人和妻子在兰州军区和省统战部人员的陪同下,到高桥镇寻找一个叫向义和的人。

李永成说:“我母亲家里向家的,但具体情况我不知道,不过她应该了解。”说完,李永成带着老人回到了家中。

这位老人一进门,盯着向莲英就问:“你还记得我吗,我来的时候你才六七岁,我在你家里住了些日子,我缓过病的,我在你家对面的沟里。”

李永成的母亲向莲英仔细看了看老人,连忙说:“我记得你,我记得你,你那时候是个娃娃,年轻的很。”

这时候,老人才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姓名叫祝庆江,当时就害怕国民党的部队抓我,我没有敢说实话。”

祝庆江,生于1925年,湖北黄陂罗汉寺祝家大湾人。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四师政委,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1941年16岁时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解放华北、解放大西北的战斗。1949年10月在王震将军率领导下进军新疆,执行剿匪平叛、建立民主政权、保卫和建设边疆、屯垦戍边任务。

祝老说:“我现在离休了,一定要来感谢救命恩人,没有你父亲向义和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来看看这些救过我的人,我死不瞑目。”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分别的时间到了,祝老依依惜别向莲英一家,并邀请她们有时间到新疆去做客。

 

祝庆江老人在他晚年写的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中,详细记录了他在徽县高桥镇因病被救的经历。 

事情的发生距今75年了,所有的当事人都已先后离开了我们,曾经的小女孩,现在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祝庆江因信仰而出发、因理想而战斗,在他的军旅生涯中,留下了沁人心脾的红色故事,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向义和、徽县高桥镇的群众在白色恐怖时期,不畏土豪劣绅、乡政保甲等反动势力清乡搜捕,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救助八路军战士,这其中的情感,我想不能简单的用军民鱼水情表达,应该有“一朝当兵,终身是兵”的战友之情,有患难与共,血肉相连,同甘共苦之情。回望历史,他们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开拓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笔墨书写传奇,他们的故事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未来,年轻的一代将用行动证明,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永存,从这一刻奋发,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

(陇南市文广旅局传媒机构管理科供稿)


监制:刘学文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杨玉芳

浏览数336 点赞数9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