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6月12日电 走进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的王山村,青山绿水映入眼帘、鸟语花香扑面而来,一栋栋新建的别墅式二层楼拔地而起,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整洁、优美、和谐的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但在2年前,这里却一片衰败。由于山大沟深,交通极不便利,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一老一小”守着破旧院落,成为令人揪心的“留守村”。
改变,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驻王山村第一书记、帮扶队长雷俊入村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危旧房屋进行拆除,家家户户盖新房,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并对房前屋后的废旧杂物进行集中清理,以院落为单位开展整治,把拆迁下来的废旧建筑材料“变废为宝”,合理使用——将枯木用作篱笆删栏,用石头和废旧瓦片堆砌建筑立面,对房屋周边的菜地、林地精心规划和设计,构筑出一派农趣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
“以前遇到刮风下雨天,总怕房屋会倒塌。在雷书记的带领下,把危房拆除了,住进了新房,享受上了党的好政策,过上好日子......”村民马慧娟激动地说。
回想起来,危房拆除住进新房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80岁的王翠娥,曾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房屋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残损破旧,部分房屋已出现倾斜和瓦面坍塌,经过评定,成为了危房,可王翠娥老人一直不愿搬出去。虽然儿子修有新房,也多次劝他母亲和他们一起住,但老人就是不搬。
雷俊在摸底中发现后,通过多次登门,几经劝说,老人终于同意搬进新房和儿子一起居住。2019年10月15日下午,是老人搬离危房的日子。但是,当天却下起了大雨,雷俊立马组织人员、设备冒雨将该危房拆除。雷俊说,驻村帮扶,做到真心、真情、真干,不愁干群不同心。
目前,已治理危旧房30间,拆除面积500多平方米。雷俊坚持拆治结合,对拆危、拆旧腾挪出来的土地,按照宜建则建、宜绿植绿、宜耕还耕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打造小花园、小景观、小菜园,同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脏乱差等问题。
经过房屋环境整治后,破旧民房院落焕然一新。村民王虽社说: 以前我家的房子是父辈留下的泥瓦房,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帮扶队处处为我们着想、办实事,给予我们许多帮助,我家才能盖起别墅式的二层楼,政府为我们村建设了供水系统,让我们告别了肩挑饮水的日子,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小空间展示大文明”雷俊还把“厕所革命”作为王山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改变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带动了文明素质的提升,让老百姓生活更健康,也让村庄提升了“颜值”。
一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让“脏乱差”村容村貌“蝶变”到“洁绿美”,广大村民的卫生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村民王玉良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将村里的道路打扫一遍,定期给村民活动广场上种植的树木浇水施肥。
如今,站在坡顶向王山村望去,鲜花簇锦、绿色盈目、蜂飞蝶舞,好一片田园景色。村民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笑容可掬。他们把照片传给外地打工的朋友,传递的“留得住乡愁,记得住历史,看得见未来”的山乡新貌,晒的是满满的幸福。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日新月异的乡村上飘荡”如今,走在王山村里雷俊脚下踏着欢快的节奏,总会哼唱起这首“下午的田野上”的旋律,建设美丽家园的画卷在他的眼前徐徐展开。(工人日报记者 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