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图为:搬入新家的坪垭藏族乡群众一家人。康劲 摄
工人日报客户端11月9日电 “搬入新居后,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收入近300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坪垭藏族乡的扶贫车间里,藏族女工王大应一边脚踏缝纫机一边对记者细算着自己的收入账。
王大应是当地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农户之一。位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过去的坪垭藏族乡,有8个村庄依次向西散落在海拔1100米至3200米的山梁上,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祖祖辈辈守着低矮破败山寨,是一处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村。
2016年,坪垭藏族乡被列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坪垭藏乡的1236户5731人顺利搬入新居,许许多多像王大应这样的贫困农户的生活从此改变。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甘肃累计筹措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债券等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资金289.39亿元,帮助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同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11月9日,甘肃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成搬迁建设任务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是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是看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逐步致富。”
据了解,甘肃近年来紧扣“一户一策”,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瞄准产业发展、就业脱贫和社区融入,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工人日报记者 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