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史学习教育 健康
健康
扫码进入
专题 部署落实 办事
办事
扫码进入
数据
数据
扫码进入
文旅 文明实践
文明实践
扫码进入
报纸 广播 视频

【央媒看陇南】重回大山兴旅业 陇农砍穷根

来源:大公网

  图:村民权新学正在收拾晾晒的辣椒/大公报记者 刘俊海摄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裏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作为全国最为贫困的地方之一,这句昔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不仅是当地山背和罗湾两个山村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也道出村民们曾经的无奈。为了让村民彻底告别贫困,当地政府发展花椒种植、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不仅如此,两村还发展起了乡村旅遊,打造羌藏元素的旅遊景区,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今年40岁的严文花,是最早一批从罗湾村搬出来,又再次回到村裏从事乡村旅遊工作的“新村民”,她用双手从曾经的“穷山”中创造出新生活,同时也真正把握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大公报记者 刘俊海

  罗湾村坐落於海拔1900米的化马山上,在严文花的印象裏,从她记事起从山脚到山上村裏就只有一条宽60公分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十分不方便。”与严文花一样,两河口镇党委副书记、罗湾村驻村幹部王兴文对当年村裏贫穷也是记忆深刻。王兴文告诉大公报记者,由於是石头山,村裏平坦的土地有限,所以村民的房屋都是上下两层。“下面养牲畜,上面住人,冬天还好,一到夏天,牲畜的粪便味道熏得让人难以忍受。”今年45岁的村民权新学是从苦日子中过来的。说到以前的生活,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几个村子只有一个小学,每天孩子们都要从四面八方翻山越岭来上学,天气不好时让人提心吊胆。”权新学说。

  “拎包入住”县城新家园

  由於人均土地不足1亩,人畜混居,出行困难,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罗湾村和附近的山背村也被称为是甘肃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2017年,为了彻底改变这裏数百年来的贫困面貌,当地开始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步伐。据王兴文介绍,为了让村民彻底告别贫困,政府将山背村和罗湾村的集中安置点选在宕昌县城中心路段,同时安置点附近还配套了幼儿园、中小学校、超市、医院、农贸市场和扶贫车间。“2017年底,两村260户,1060人全部般进了集中安置点的新房,每个人都开心的不得了。”

  被穷日子过“怕”了的严文花,直到搬进新房,还觉得是在做梦。“每家每户的安置房不仅配备了沙发、茶几、电视柜、床、橱柜等生活傢具,就连米、麵、油也是一应俱全,真像电视上讲的‘拎包入住’。”说起新家园,严文花的脸上不由自主的蕩漾出幸福的微笑。

  回村上班成“城市白领”

  除了通过搬迁改善人居环境,为了帮助大家致富,当地还採用“就业在城镇,产业在农村”的办法,严文花便是乡村旅遊产业的众多的受惠者之一。“在这裏上班,除了每天都有钱挣,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特别自在。”自从搬进县城新房,同时成为山上旅遊景区民宿客房的一名服务员之后,严文花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下班时间固定,还有车接送,每月有4天假期,还能回县城和家人团聚,有种城市‘白领’的感觉。”

  严文花告诉大公报记者,未来这裏还要修建特色小吃街,她计劃攒钱,到时租一间铺面,用自己在这裏和大厨学到的当地特色小吃罐罐油茶的手艺,开一间特色小吃店。“我还要发挥在针线方面的特长,繡一些有羌藏文化元素鞋垫,以此来向更多人宣传和推介家乡的美食和文化。”

浏览数78 点赞数1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进入 ×
打开微信小程序
更多推荐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陇南融媒小程序
回顶部
友情链接
陇南融媒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20-2021 by lnews.ichezo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160038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