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6月3日电 大桥镇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为典型的贫困乡镇之一,贫困面广、程度深,眼下正进入脱贫攻坚的决战期。
“非常6+1”之“6”,是指大桥镇5位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第一书记和一位“前线总指挥”,“+1”是指远在兰州的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扶贫办。
决战时刻,这个“非常6+1”的组合,用“管理层服务执行层”的现代企业管理思维,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的目标,展开了一场必战必胜的攻坚战……
花椒林握手“劳模天团”
望着王山村延绵起伏的青岗岭上,成片的花椒林迎风摇曳,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雷俊喜不自胜,“依靠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接力,仿佛有了助力脱贫攻坚的‘劳模天团’。”
2018年刚入驻王山村,雷俊眼瞅着当地的主产农作物花椒丰收后却因连绵阴雨“趴窝”,村民叫苦不迭,他也心急如焚。虽然是国网甘肃电科院的电力专家,但雷俊对于农业机械毕竟“跨专业”。此时,远在兰州非常“+1”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扶贫办的主任、副主任原本就是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兼任,多年的工会工作经验让他们身怀“秘籍”。王海涛和李明东一商量,必须将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动员起来。
很快,随着“张榜攻关”和劳模工匠的“环环接力”,先破解了温度自适应农用烘干装置的技术难题,接着又在花椒采摘、智能大棚PLC控制等技术上持续发力。从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现代工业技术,通过“非常6+1”的组合平台,不仅在王山村落地,还辐射带动了周边自然村,“大桥花椒”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也有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支撑。大桥镇包村干部白耀武激动地说,“仅烘干装置,每年创效400余万元。”
如今的王山村,各家各户新修的房子鳞次栉比,村道两旁景观树、盆景,绿化带葱葱茏茏,硬化路也修到了农户家门口,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安装到了每家每户,全村不仅脱贫了,还入选陇南市“最美乡村”。
“非网红”直播带货
“这是我们村的土鸡、蜂蜜、金丝皇菊等农产品,请大家放心采购。”大桥镇韩河村,自称“非网红”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志强,今年以来因为直播带货,在企业内的各种“群”里屡屡霸屏。
张志强入驻韩河村后,帮助村民发展起种养殖产业,但农产品的销路却成了大问题,此时“前线总指挥”和公司扶贫办果断出手,打通了扶贫消费通道,韩河村的种养殖产品也销往省内各地,“合作社+农户”的鲜特产品直接“连”上了电力职工家家户户的餐桌。“非网红”的张志强每天直播带货,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在韩河村看到,林下成群的土鸡,叽叽喳喳叫个不停,2名工人提着装满玉米的桶给鸡喂食,一只只土鸡争相啄食,场景十分热闹。村民李永强算了一笔账,2020年预计出栏3万只土鸡,250箱蜜蜂产出4500斤蜂蜜,100亩金丝皇菊待深加工销售,预计收入超过400万元。
大桥镇的镇长杨峰介绍说,“非常6+1”的组合协调落地了1200万元项目资金,帮助大桥镇5个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形成花椒、羊肚菌、纹党、西瓜、辣椒等种植产业,牛、羊、中蜂、鸡等养殖产业,培育了仇池贡菊、乞巧妹花椒等2个品牌农产品。5个村资源共享,销售过程中,采摘、打包、发货一条龙,真正实现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快。
花椒林的“新工人”
初夏的李坪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郁郁葱葱,每一棵花椒树枝繁叶茂,绿油油的小果子争先恐后地从花蕊里冒了出来。驻村第一书记赵尔团一边仔细查看枝头花椒的长势,一边和52岁的村民郭晓红聊了起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李坪村人,郭晓红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开始发展花椒产业,他顺利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他说,“现在承包地租给了合作社,我是合作社里的‘新工人’,每天能挣80元,再过三个月,还可以分红,生活真的不一样了!”
小山村民泰合作社负责人牟各鹏从庄稼汉发展成为养蜂专家,原来的贫困户变身为开着小轿车的致富带头人,但他自我感觉更像是一位企业“项目经理”,他说,“我的合作社现在种植纹党100亩、乌龙头50亩,养殖中蜂180箱、肉羊210只,不仅帮助35户贫困户增加了收入,也让大家在家门口准点上班,按月领工资。”
这几年,“非常6+1”在大桥镇的李坪村、王山村、郭坝村共种植花椒2000亩,“前线总指挥”赵宣安说,“花椒不仅成为全镇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首选产业,更通过不断的素质培训让贫困的农户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脱贫“助”脱单
“娶妻难”如同一个魔咒,一直困扰着郭坝村的几代人。谈起当年的窘状,村主任郭永占无奈地摇头,“过去没有经济来源。大家种点土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只够自己吃。很多年轻人谈了女朋友,回一次村扭头就分手了。”那时候,娶来的新媳妇,也是嫌穷待不住。
在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亮看来,“要脱单得先脱贫。”
“蔬菜种植不能搞东一块、西一畦的小农经济,必须得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过几个月的驻村帮扶,王亮和“前线总指挥”逐步形成了思路,并得到公司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很快,32亩的果蔬种植基地、34个新建蔬菜“大棚车间”在郭坝村拔地而起,村党支部书记马元元也被动员起来,兼任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联络几位贫困户共同搞种植。
随着种植蔬菜致富增收,短短两年时间,村容村貌变了样,小伙子们更帅了,许多年轻人顺利脱单。村民郭平强带着新婚妻子走进王亮的宿舍:“王书记说得对,蔬菜种植也得产业化,跟着你干,大家脱贫又脱单。”
在小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国平看来,“非常6+1”的组合通过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之间“穿针引线”,把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落细,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村民虎玉红的妻子孙勤花被确诊为肺动脉高压、心脏病和肝囊肿,治疗费用需要15万左右,对于这个2018年刚刚脱贫的家庭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正是在张国平和“非常6+1”的协调帮助下,看病难、药费贵等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虎玉红说,“没有张国平和驻村干部的关照,我妻子当时就抢救不过来了,哪里还能看到现在的好日子。”
“非常6+1”的组合效应还在大桥镇上持续释放,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军说,“作为国有企业就应该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独特优势,探索出企业帮扶的新模式、新业态,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贡献国企力量。”(工人日报记者 康劲 通讯员 胡俊林)